Tianq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qing

博文

信任危机

已有 2733 次阅读 2014-7-4 14:2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今天出中考分数,昨夜与众多家长一样,无法入眠。半夜2点以后才入睡,我爱人凌晨4点才入睡。因为网上流传着一个分数段排名版本,吓得家长们心里七上八下,无法入眠。早上一大早就起了床,依然是紧张得透不过气的感觉。今天中午得知分数后,看来昨天网传的分数段是真的。

今天没到中午12点,北京考试院就在大约11:30左右,就让大家网上查分了。正在忐忑不安等查分等到透不过气来的状态中,班主任老师发来短信报分数:全家都吓住了,这么高的成绩,吓死人。查了一下网上昨天的那个分数段,才意识到,网上传的分数段应该是真的,今年普遍分高,孩子进离家近的学校也是刚刚擦边的样子。总之,全家人缓了一口气: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应该是能达成了自己意愿的。也验证了一位同事的话,她儿子去年中考:一模多少名次,中考只要不出意外,就是那个名次。

6月12日,中考前近2周左右时,提前写了一篇博文,等着7月4日查分后发布。现在考虑,把十几天前的这篇博文,当作一种经验和反思,来分享一下,目的有二:1真正为孩子好的家长,想让孩子走得更远的家长,不要迷信任何课外班、家教和一对一家教,我认为它们是无用的,除了摧残孩子外,它们一无是处;2让教育商业化滚得越远越好,这需要每个家长都清醒而淡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学会把持住自己而拒绝它。


6月12日晚提前写的博文,题目叫:信任危机,现全文贴于下。



家长,信任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送到教师手里,送去由老师来教育,并相信学校教师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指导好自己的孩子。 

曾几何时,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父辈做我们的家长时都习以为常的再自然不过的一幅图景。 

今天,在我们这一代,70后、80后们,我想问,还有多少做家长的对学校和学校教师,持有这种信任?信任度有多高?

 

家长:更愿意相信和信任自己的钱

无数的孩子,有课外班,家长相信,课外班能帮助孩子把学习搞好,因为家长为孩子们额外的课外班掏了额外的钱,家长更相信自己的钱,而不是天天和孩子打交道的正规学校及正规学校里的教师。 

无数的孩子,有家教,家长相信,家教,以及一对一的家教能帮助孩子把学习搞好,因为家长为家教掏了比课外班更高的钱,家长更相信自己的钱胜过一切。

 

教育商业机构:使尽各种招数让家长为孩子付钱 

这些赚取家长钱财的教育商业机构,用夸张的广告、用言过其实的所谓的成效、用报名时仅对收钱过程绽露一时的微笑、用家长对“有钱能使鬼推磨”信条的偏见,让家长把孩子摁在这些教育商业机构里接受所谓的“课外教育比学校教育提分效果好”的洗礼。 

交钱之后感到后悔的家长和孩子,无论多么不喜欢和不情愿,都得把课上完,因为,退费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端不合算的,也是家长和孩子都不愿承担的。

 

一个个例能说明什么? 

我的一位多年从事中学教育的大学本科时的同班同学,曾经跟我说:“学生家长为孩子中考花了上万块钱请家教、找课外班补习、请一对一家教,学生的成绩都是这样靠家长投入的上万块钱给砸上去的,但是学校却说是学校教育给搞上去的,学校这些老师根本就什么也没教!”她还举证说:“我的孩子,**科中考那学期,花了上万元钱请一对一家教,每天学习也特用功,不但成绩没上去,考一次试,掉一百名的排名,再考一次试,又掉一百名的排名,到最后,这科成绩排名到年级400多名。可是,我的孩子并没闲着啊,人家在努力,他也在努力,天天都在努力地学,光**科一对一的家教就花了几万块钱。学校老师根本就没起作用,都是孩子和家长额外付出精力、时间,靠家长的钱请一对一的家教,把孩子成绩给搞上去的!”除了苦笑,我无话可说,因为,我认为是一对一的家教把这位昔日同窗的孩子的成绩给砸下来了。最后该同窗还说:“到最后要考试的时候,考前,我那孩子非要那个一对一家教陪伴并讲解,才安心和有自信去参加这科的考试…… 

读得懂中文的读者,看清楚上文语言表述中的矛盾了吗?不知是否同意我的“家教把孩子的成绩砸下来”的推论? 

我这位过去的同窗,自己是学校业务教师,自己不相信、不信任自己的学校,也不相信和信任自己的同事,给自己的孩子通过支付高薪单独请了一对一的**学科的家教。他孩子的这科成绩没上去,反而越来越掉下去了,不反思是不是这个高薪的家教出了问题,也不反思是不是请了家教后搞乱套了孩子的学习节奏、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搞得孩子在学校和家教之间无所适从,而是指责和抨击自己的学校和学校里自己的那些同事教师们。更可怕的是:孩子依赖于家长付钱请的家教,到了看不到家教无法上考场的地步。 

基本的信任感,对学校、对学校教师最基本的信任感,连学校内部的教师群体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同事了,还把无法证明是学校教师的不当作为造成的结果,强加给自己学校的教师同事身上。转而信商业机构或秘密渠道来源的一对一家教,结果并没有比学校教育好,反而更可怕。但是,家长和孩子都没有醒悟到和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更糟糕的结果,以及对外部家教的依赖问题。 

好的教育结果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孩子依赖自己,信赖自己,潇洒从容地走上考场去应考;或者,孩子通过与家长交流后的心理疏导,而能自己从容地进考场应考。

坏的教育结果是:非要等到家教来给自己开导和疏导了后,才能建立一种临时的信心而走上考场。孩子和家长都脆弱地建立在对一个用金钱雇佣来的家教的依赖上,才能面对考试,这是教育彻底性的失败的典型标志。

 

再来一个个例能说明什么? 

也是去年,我家乡一位朋友的孩子准备高考,距离考试还有几周的样子,不远千里从老家打电话报名参加北京一个教育商业机构的**科目一对一家教的补习/串讲。

这位朋友是和我一样的工薪阶层。

他们坐飞机飞到北京,住到我家里。来前,我并不知道他们是来报名参加一对一家教辅导的。第二天一大早,他们让我开车送到那个补习场所,当场近2万元的现钞,当着孩子的面交给补习机构,补习机构用点钞机哗哗哗地数钱。然后当场带孩子和家长去找老师,而老师并不是他们在家乡时电话里约好的老师,而是另换了一位老师,家长嘟囔了几句,但是钱已经交过了,就不再说什么了,把孩子送给一对一的商业机构的老师了。然后,一共两天时间,一对一地串讲**科。这两天里,每天早上和下午,我负责开车接送他们回我家。每天下午放学时,那个孩子表现出无比满足的神情,并强烈抨击自己学校该学科的教师。

第一天报名交钱时,我其实是当场给吓到了,反复拉了拉朋友想制止或让他们再想想,但家长和孩子都异常地坚决。

第一天下午跟其家长一起接孩子时,我对那孩子说:“有问题,不要一开课就问问题,把问题攒到即将下课时问,老师就会回答完问题才下课,这样,上课时间实际是延长了,你和家长能沾点时间上的便宜。”

第二天下午,整个持续了两天的一对一家教串讲结束后,那个孩子无比地舒畅、无比地满足并在言谈上无比地蔑视自己正在读书的学校的老师。孩子家长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我想先听听家长和孩子怎么安排剩下几周的时间?结果他们没有主意,也没有具体和特殊的安排。我说,我跟这个孩子边谈话边商量,根据这个孩子提供的信息给这个孩子做个剩下几周学校上学以外时间的学习计划,每天按照我的计划执行,看看是否比目前没计划的状态要好,然后再决定是否参考或采纳我的这个计划。据说,我的计划被采纳了。在分数没出来前,根据估分,据说,考到了孩子自己理想的分数。

这个孩子两天里一对一家教的整个过程,让我心里觉得特别地难过和沉重,我从心底里特别特别地心疼我这位朋友两口子。我知道这家的父母收入是多少,我觉得这个孩子就是个败家子。

等高考结束后,这孩子又来北京放松住我家里时,有一件事情惹恼了我,我就着这个借口,下手狠狠地揍了这孩子一顿,并且有一下是直接打在了孩子的脸上的。代价是,我一直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成绩,这个朋友的家庭和我断绝了一切往来。

 

孩子和家长,都完全不信任自己本地学校的老师了,甚至不信任本地的校外教育机构,不远千里跑到北京,就为了商业机构提供的两天的**学科一对一的串讲。那孩子两天学习完后表现出的满足的神情、态度、语气和语调,我至今无法忘记,刻骨铭心,我觉得纯粹就是种病态,纯粹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拿钱来找心理安慰的:家长在尽义务不留遗憾,孩子借高考在胡闹无法无天。

 

第三个个例 

我的孩子正在中考。全班除了她和另外一位同学,所有人都使用了若干年的课外补习班或家教或一对一家教。

初三第一学期,我的孩子开始不自信,非要跟班里**同学一起去报一系列课外班。这是有生以来第二次。

第一次是她小学好像是4年级时,所有同年级的小朋友此前更早都报了课外班,迫于我爱人的压力,我也只好给孩子报了个当时学校正在兜售的奥数占坑班。上了几次课,孩子自己造反不去了,孩子的理由如下:1班里多数同学是不认识的同学;2同学中,有一部分已经学过和做过老师发的题目了,根本就不好好学,还捣乱别人;3班里秩序和纪律不好,搞得心里乱哄哄的,让人觉得非常焦躁不安;4有些同学目光呆滞,根本啥也听不懂,所以,课堂氛围不好;5老师每节课排名次,而且公开念排名,班里同学虽然多数都互相不认识,但跟着老师播报的排名名次瞎起哄,并用看不起人的话语来起哄,甚至羞辱那些不认识的但排名不靠前的同学。

了解到这种情况,我给她停了占坑的这个奥数班,我只有一个原则:千万不要把孩子对任何科目的学习兴趣在小小年纪就给扼杀掉。年龄导致的生理成熟度不够而不能理解的一些问题,这些我们做家长的都可以等,都可以宽容,等她足够大的时候再学那些,一定不是问题了。

初三的第一学期孩子自己非要跟同学一起报一系列课外班,既然态度这么坚决,我就支持了。结果第一次课上完后,回来说,妈妈,把物理课给退掉吧,比我们学校的物理老师讲得差得太远,物理课是孩子最喜欢的学科,学校物理老师也是孩子最喜欢的老师之一;第二次课回来说,就留个英语吧,想了想又说:数学和化学课凑合着也留着吧,尽管比我们学校老师上的课都差得太远。从此,周六周日的休息没有了,每个星期7天都在学习,我的忧虑也随着孩子周末休息时间的消失而升起,因为,我从小的学习经历告诉我,没有休息的学习是不会有结果的,学习一定是张弛有道的。结果,半学期下来,孩子一点长进也没有,分数一分也没有提上去,每天日程忙忙叨叨地排得满满的,整个人疲惫得不行。我就强行给孩子停了课外班。但仅仅半学期的课外班,就已经让孩子形成了心理依赖。我只好帮她制定新的周末计划,并开始督促孩子每天找学校各科老师去答疑。计划刚开始执行一周后,找学校老师答疑有两周后,孩子对课外班的心理依赖感消失了,随即自信心也开始冒出来,期末考试,年级排名提升了超过50名,并获得了在班级自选座位的权力,自信心开始大增。

初三第二学期,就是这学期开始,孩子又开始闹腾,说全班所有同学都有家教,甚至很多同学同时有课外班并兼有每门课程的一对一家教,孩子要求我给她找家教。我跟孩子说:学校老师就是最好的一对一家教,找任何家教,都不如学校各科老师对你的了解,每个请来的外来家教,都需要先诊断你到底哪里有问题,才能一对一地帮你补,而学校老师不需要额外地诊断了,你只要每天晚上把自己的疑问整理好,第二天去逐科问老师,这就是一对一的家教。因为,请到家里来的,也是要这样有针对性才行的。于是,孩子就每天晚上把疑问整理好,第二天去找老师答疑。反馈回来给我的信息是:1并没有很多同学在找老师答疑,同学们没有把老师答疑的资源利用上。2各科老师都特别特别地好,特别耐心。孩子数学答疑时说:“胡老师,今天上数学课哪里哪里讲得快了点,我没跟上,能不能再讲一下?”老师讲了一遍,孩子说,还没明白,老师又讲了一遍,直到孩子明白了。有一天,孩子数学答疑时说:“胡老师,今天上课时,讲**时,我走了一下神,等回过神来,那部分就过去了,能不能补一下?”老师给耐心地补,讲到明白为止。3各科老师都在班里反复大肆鼓励学生们来答疑,但是去答疑的同学少。我孩子被老师建议答疑时约上几个同学一起来,但是努力了近两周,只约到一次有一位同学愿意一起去答疑,所以两周后,我孩子又独自去答疑了。这是初三下学期开学不久的情形,据说一模考试后,找老师答疑都需要排队了,临考前答疑,排队都几乎排不上了。

在这样反复答疑过程中,我的孩子建立起对各科老师的高度信任,孩子越来越尊重老师、越来越热爱老师,也越来越信任老师,我作为家长,也成为对孩子各科老师们深信不疑的铁杆粉丝和忠诚的追随者。

这种孩子与家长信任老师的状态,使孩子进入到一种非常良性心理状态中。这种良性状态又使孩子反复地被推动去找老师答疑,并在老师的一次次答疑中,强化这种良性的心理状态。

经过把学校老师当一对一家教利用的这种频繁的答疑过程,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年级排名开始出现奇迹。我孩子的这些老师都是在初三奋战过多年的有经验的老师,对于孩子的这种变化一点儿也不吃惊,并且反复说:每年都有这种创造奇迹的孩子。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开始质疑这种奇迹了:因为,别的孩子在外边已经补了6-9年的课了,别的家长和孩子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成本,高到了可怕的状态,我的家庭和孩子没有任何额外的成本投入,包括现在,孩子的努力程度也是跟所有其他孩子一样的努力,这种奇迹的理由是什么?

先排除一个“天才”和“聪明”的理由。因为,我们是智力正常的人,孩子也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并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在智力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见过多个超常智力的孩子,我确认我的孩子智力并不超常。 

这些天,我反复想了想,理由就在于:老师的爱和整个家庭对老师的信任。

 

爱与信任 

老师爱学生,不是偏爱某个学生,老师爱每个学生。

我的孩子干过给某老师的评价表打分最低,并评价该老师“人格低下”的评语。我不理解,反复跟她谈话,她举出了很多实例,以及她座位周边每个同学的言论,来证明她评价的正确性,我孩子甚至质疑过:“我的评价*老师怎么会知道?肯定是作弊了。要知道学校让我们做的是匿名评价!”为此,这位老师还误解过我的孩子“品行恶劣”“黑暗”。等到我搞清楚孩子的所有例子时,发现都是在替同班同学抱打不平时,我才突然理解了老师讲的“你家孩子,好像就她是全世界公平正义的唯一代表似的,一天到晚,一身正气的样子……”首先,我告诉孩子,我为你有一颗公平正义的心而欣慰和高兴;但是请孩子自己也考虑,老师批评同学,有没有老师的道理?老师的道理在哪里?换你做老师,你该怎么办?逐渐地,孩子能理解老师了,尽管对老师碎碎念的做法还是不太满意,但是开始能理解老师的很多行为了。而老师,在我孩子连续多次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她评价“人格低下”评语的情况下,还能包容我的孩子,这是老师心里有爱、有对每个学生的爱的表现。后来老师自己也说她自己是比较啰嗦,是不是这种啰嗦使孩子产生了成见。我觉得,面对青春期的初中的老师真的是教师群体中最可怜的。说实在话,老师并没有偏爱过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不是那种愿意凑上前去争取获得老师关注和老师关爱的学生。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孩子能,作为家长,我也能感受到。我想,那些比较容易惹老师关注的孩子、招人喜欢的孩子,应该更能感受到老师给予他/她们的爱;那些家长反复多次找老师电话沟通、当面沟通的孩子,应该更能感受到老师给予的爱。有爱的老师,有老师爱的氛围,给了孩子们一个基本的安全的心理环境。

孩子信任老师,家长信任老师。在这种信任基础上,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对孩子学习、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的一股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让孩子每天充满了信心,使孩子愉悦,使孩子有安全感,使孩子在学校感觉到快乐,使孩子学习觉得有乐趣,从而在学业上能取得比较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再反馈形成孩子进一步信任老师、热爱老师、热爱学习、喜欢学校、喜爱与同学相处的一种感知和力量,进一步通过强化良性的师生关系来强化那种促进孩子发展和成长的神秘力量。这是种“暗物质”,但是,是通过明显的师生互动、家庭与学校教师看得见、摸得着的交往过程形成的、建立起来的。 

而这种交往过程的建立,不是家长我主动找老师做出来的,而是孩子的语文老师主动提醒我,在我很被动地迫不得已的不多的几次交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的前提是:对学校和老师要有充分的信任、要敢于给予老师们充分的、绝对性的信任!一旦有信任,交往次数的多与少,根本就不是问题,基本上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状态。次数过多的交往,都是不必要的、也是没必要的。

语文老师的可爱在于,她不是孩子班级的班主任。但是她努力在做到“一个都不能拉下”的鼓动、鼓励和激励工作,并去主动地点醒每一个还不愿意在中考前早点醒过来的家长。

经过孩子的这个中考,我发现了:现在的中考真的不能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理解了,白热化的竞争,很吓人。

 

家长的遗憾和无能 

今天,离中考还有12天的时间,我跟我的孩子说:“你真幸运,你的各科老师都那么好!从物质上说,如果你妈妈是个特别有钱的人,对这些老师,我会从第一天开始,就给每位老师都开一张大额支票,让你送去,或我自己亲自送去。你愿意吗?到考完试时,无论你考到什么学校,我们都再去感谢一次这些老师,包括体育老师,作为假如有物质基础的妈妈,我就会再次给老师们每个人都再开一张大额支票。要是这样,你愿意送去吗?”孩子问:“为什么?”我说:“当老师,除了看到一个个学生取得特别好的成果外,除了看到自己的学生发展、成长、进步外,夫复何求?你们每个同学都是老师的成果和产品,学得好了,就都是老师的骄傲和荣耀。假若真有这些支票,对这些爱着学生的、不懈努力的老师们来说,某种程度上是种物质性的侮辱。”我孩子说:“我不觉得是侮辱,你若有支票,就把支票给我吧。”“而这种师生关系和学校氛围,是那些假若有的支票根本换不来也买不来的。”女儿说:“你现在开的是空头支票啊!你这个物质上并不强大甚至很弱小的妈妈。我不能去给老师们送空头支票吧?”

 

2014612日晚

 

今天仔细想了想:整个社会正在失去对在彼此成员之间建立的信任,学生和家长正在失去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对此的贡献和造成该问题的教育根源到底在哪里?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回避乃至放弃了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辨别识别能力的教育,这是教育本身必须反思和重新捡拾起来的重要教育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786-808984.html

上一篇:中考纯粹是考家长
下一篇:落实教育均衡化政策的过程很艰难
收藏 IP: 106.38.204.*| 热度|

6 尤明庆 李伟钢 张能立 韩枫 李宇斌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