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她抽的是烟,烟圈里却不是寂寞:读“第二性”

已有 1407 次阅读 2022-11-11 14:3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在重庆读“第二性”,这个流行“耙耳朵”的城市,本身便有些吊诡。

大家都知道这本书的分量很重,就像大家都知道这书很厚一样。也就是说作者的观点应该是一种普遍性的问题,但是作者的问题还是略显混乱:女人、女性、女性主义、永恒女性(据说还是个理论)。骨子里还透着一丝不屑、三两丝不耐烦再加上四五丝傲然。(开篇导言的第二句长句,请恕我就不去礼貌的引用了,因为无法用一两个斩钉截铁短句来表达作者的表述,其中抓人眼球的块字有:犹豫不决、不快的、不全新的、费了不少笔墨、废话连篇的著述、并没有澄清问题等)。

全书分了上下两卷,全面介绍了女人的各个阶段和在神话之中的女人形象。将之前的种种观念梳理一下,我是没有读出来作者自己建立了某种体系。所讲的内容都对,也可能是司空见惯的,但可不可以说是普遍的、或者说共性的、或者说本质性的?因而结论的正确性就不太令人放心了,真的可以得到一般性结论吗?

这本书的江湖地位是建立在女性的讨论上还是建立在社会学理论的讨论上?原以为是哲学的书,或者是心理学的书,结果是个纪事性的书,类似是个参考书目大全。这书当小说看行,因为里面描述的都确实是一种生活中的存在,这一点不能否认,但不能当学术作品读,因为里面的现象都有反例,甚至有些事情都不一定是种普遍的现象。这是一部描述性的书,心心念的是一本讲道理的书,是那种给出明确结论,分析其意义并且确定方向的书。但愿是因为我读的不仔细,那些金子都在书里缀着呢,期待着分享课。我对这书的形容是野猪肉,塞牙!想了想不对,应该是一种软而不烂的食材,我的生活阅历不够呀,没想出恰当的词汇,哈。希望分享课能炖烂这锅肉

书中充满了对抗与斗争精神,或许是因为作者推崇马克思主义。通篇都是一种挣扎,不论女孩或者女人处在什么年龄都在与他者抗争。这个书读下来,不论女孩还是女人都是痛苦的、反抗的、奋斗的,而快乐只能来自无知与愚昧。或许这是因为征服是西方最鲜明的特点,所以征服与反征服是思想界的主旋律。(但东方的保守却未形成特点,虽然骨子里刻着“服从”两个字)。

不记得是从哪里看来的海明威:“我像一个词语的木匠,将手边所得的词语拼凑在一起,偶尔还有所得”。这书的作者不像木匠到像是一个乐高的玩家:恣意、自由还带着丝嘲讽的微笑,堆砌了一个世纪级的巨著。但故事只是故事,过多的故事所带来的真实难道真的是真实吗?那些完全不可能发生的爱才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就似围棋高手对弈中没有出现的那些惊天一劫。炫技是作者的标签,甚至成了她的嗜好,自信和才华让她无所畏惧地操纵各种资料到随心所欲。但这是对读者的一种挑衅。如果是别人我会早早的说写的不好,但因为是她,所以我坚信有好的东西在后面、在后面、在很后面(或者在书外,哈)。给个标签的话这书是书籍中的“野蜂飞舞”;人是作家中的“帕格尼尼”;至于作者的想象不会想到奥黛丽赫本而是会想到“倒牛奶的女人”:粗糙而透着性感。

结论是写作的风格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杂七杂八、拖拖拉拉、啰里啰嗦;特别的是偶尔还会对其反对(或批判)的对象进行长时间的客观的描述,读了半天还在那点赞呢,咦,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反面教材。为了解释或引入某一段话,开始从宇宙洪荒开始讲起,而且一路走来,四处指指点点枝枝蔓蔓,恰似重庆的椒麻鸡:配料很多主料很少。喜欢的欣赏人家博识的说这是引经据典,不喜欢的讨厌这种说教的说这是东拉西扯东拼西凑;

其二是写作的内容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所引用的很多故事我都不清楚,文化背景差异性太大;经常有心理学或者说哲学的名词出现:本我、他者、超越;所以读了一遍不知道作者想讲什么,可能需要些勇气多读几遍。而书里面泰半的内容我都觉得是事实却不是事实的全部,(会不会是心理学都是这样允许反例存在的事实做为理论内容甚至理论基石?) 如果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我认为可以,因为确实写了社会的一个方面,但做为学术研究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淮海路的后街上,昏暗的路灯下立着的旗袍模特,这时你看到一个男人正在欢喜地亲另一个男人,那个男人眼中全是喜悦的光芒。看到这难道你会说,世界上的男人都是喜欢男人的,甚至可以举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估计答案是否定的。但为什么作者写的女人你们就相信呢,是的,她写的事情都在,但难道女人都是这样的吗?或许作者的目的就是摆出来给你看,而我只是属于结论接受型而不是动脑型的小白了,所以便不懂了。

作者不厌其烦地叙述了很多现象,引用辣么多著作而不是着急就章地忙慌地去解释因果关系,值得学习:学会慢下来;学会体味、咀嚼、领悟可能比读懂书的内容更重要。着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更明晰问题本身,有时可能是一种自大和固执:执拗地认为自己没问题肯定是问题,很可能恰恰是自己的问题(最常见的是当题目做错的时候首先怀疑是不是题目出错了,哈。)。所以当生活中真的出现问题时,一心着急解决问题的人多半还会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而首先去明晰问题的人可能会是最终解决问题的那个人。所以这种思维方式确实是值得学习的。但这种表达方式让我理解起来实在是困难,若是说需要同作者保持相同的情绪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那种无奈、激情过后松弛的状态,确实有些难。(不知道这种要求算不算是知行合一。)

这当然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一部70多年以后还在被反复阅读的书。书是写在1949年的,但已经凌驾在时间之上,没有岁月的痕迹。但我真的不知道赢得身前身后名的是什么,迄今被太多的人颂扬了。倘若没有这本书,某些运动中的人可能便失了圭臬,没有了意义的象征,缺少了一种主义的物化。即使某一天,书中的所有引用都可能星散,但各种点燃的放纵却是会永存下去。“不知道她是否寂寞,但她点亮了一捧烟火”。可我也相信这书读过的人少、完整读完的人更少(那译文真的烂到不行)、读懂的人或许就剩不下几个人了;但说读过人会很多、说起这本书的人更多、能完整地说出书一两个金句的人会多的不能再多了。

见过作者的照片,站在红墙之上伟人之旁,消瘦的脸庞没有封面好看但有个性:刚毅、性格。还记得见过一幅手执香烟的正面像,但不记得出处,没关系,即使没有,那也是我心中的影像,她就是她,在那里的她!但我的世界观影像中她永远是那个抽烟的外表很线条的女人,有一张斧凿刀割般的脸。(但生活中不会这般啰嗦的吧,不是具有清晰的美吗?那也算是难为萨特了,哈。)

阅读中随手记下的一些感受:

我好像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有人那么恐惧生育,估计是在心智还未成熟的时候读了“第二性”,那种幽暗血腥痛苦的被雄性强加在雌性身上的功能令人颤栗。

“男人是主体,女人是他者”举了中国的例子(可能是想说是阴阳),但在阴阳中并没有主次。在中国文字上还有一个词叫“敌体”,是说夫人是与丈夫相同地位的。虽然她写了好几页,但我还是没明白结论是什么,女人是他者吗,她可以从“他者的范畴像意识本身一样原始”开始讲起,甚至有个结论是“她是整体一中的他者,这两者互相必不可少”,中间还明确了“性别的区分实际上是一种生理上的既定”(这里就不讨论啥叫既定了,这种汉语上的障碍也是常见的了。)

“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假设,有种生理、心理或经济的命运压在女人身上,这个问题就会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将以讨论生物学、精神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人的观点开始。随后我们将力图从正面指出,‘女性实在’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女人被界定为他者,按男人的观点看,其后果是怎样的。我们将按女人的观点描绘她们固有的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女人意图摆脱至今给她们划定的范围,尽力参与到人类的共在中遇到怎样的问题”。我理解导言就是这样一段话,当然全书也就是这样一段话。但我没有读到这个实在是怎么形成的及其后果,我只读到了“‘女性实在’是什么”以及客观上他们固有的世界是怎样,这个客观包括男人如何看也包括女人如何看。事实的陈述很多,特别是引用了很多文学作品,但很少看到逻辑分析或者说理性路线,也没看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更没有问题如何解决。

“不可能说得更透彻了,正是在既定世界中,要由人来建立自由的领域;为了取得这最高一级的胜利,男女超越他们的自然差异,毫不含糊地确认他们的友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这是说作者已经说的很透彻了吗,还是说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说透彻了。起码这句话我没看出来第二性是指什么,自由的领域不是指自由这个领域吧,而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我也没有想明白。

最后来讲讲我理解的女人及其解放运动。

在所有领域中顶尖的人物女人都比较少,迄今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男女交替,这也很难讲是因为水平的原因还是选取者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对待男女相同的态度上,难道真的不是因为性别的自然属性上的区别所造成的?比如女人记不住路,比如女人更加细致,但在艺术创造力上反倒没有发挥出来?

第一现在没有人视女人没有权力,这一点可能是女权运动的中心点。第二女人占统治地位的领域还没有开发出来,这一点可能是女性运动的中心点。即使是这本书我们还要做一个悲哀的猜测:这个女人是因为男人而流行呢,还是那个男人因为这个女人而成功?类似的王小波的很多虐恋情绪是来自自己还是来自夫人?是他成就了夫人还是夫人成就了他?

女人问题有普遍性吗?虽然全书弥漫着一种溢于言表的自大和骄傲,非要将这个问题说成普遍的。可实际上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谈过这些问题,一样可以过得幸福,我身边的人就有许多这样的人。重要的不是读这本书,重要的是放下,只要放下对男女问题的追寻,就开始了闻香识(真正的)女人之旅。

工业化革命产生了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而女性权利又因为选举权更受到西方社会的重视,所以女人问题出现在一二百年前就不稀奇了。在东方,这种差别的消失却是并没有那么大的波澜:比如废除裹脚、废除一夫多妻、同工同酬,都是很容易的推广了。而在不同岗位对不同性别的人加以区别,反到是因为正视男女的差别,而不是横梗在心中的那个刺,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应了那句话,眼里有色心中无色,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意味着差异。其他形式中平等意识的崛起与建立,应该有话题可谈,比如绘画、音乐、文学。女人看女人,兼谈绘画中的女人形象与女性作家。

我不觉得讨论女权重要,当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就说明了这个权利的差距已经不大了。相应的,我觉得社会中那些还没有提出来的,还被熟视无睹的,还被视为正常的,可能更加需要关注。我们不是更应该关心思维的逻辑性、公民权力、国家权力,甚至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的权力吗?难道因为女权是最安全的话题,还是我们认为女权是最需要关心的权力。我们为什么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不关心臣权与子权呢?我们永远没写出“麦田的守望者”,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子权还没有觉醒。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不关心民权与社稷之权呢?甚至关心一下历史上的“汉权”也比女权有意义呀,中国历史大系表不是应该重写吗?在西方女性的选举权让女权成了一面旗帜,当一个主义有利益获得者,那你就要小心这个主义的真实性了。

因而在阅读的时候,权利的内容并不重要,提出发现质疑这个权利的过程可能更为重要。我都怀疑是一些对女人不怀好意的人提出来的女权主义,惧怕生孩子惧怕没工作惧怕被抛弃惧怕没人养,平添了一系列的恐惧心理,并为此而抗争。是不是有些唐吉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叫女人与与那个并不存在的虚无对抗。我不是反对主义,而是反对先设定结论。不要关注权力的问题,应该关注逻辑的论述方式资料的叙述方式,估计还有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的一些诡辩之术。

男女平等不代表男女就无差别,无视和泯灭两性差异与无视和泯灭成人与儿童的差异不相同吗?甚至我还觉得在相同竞争条件下我并没有女性的优势。电视屏幕上的帅哥不是早就超过了美女了吗,这不是说明电视的话语权早就归了女性吗。社会学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总能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素材并自成体系,哪怕观点与结论是对立着的。

这本书阅读的最大收获就是我可以虚荣的讲,那么难懂的书我都坚持读完了、翻译的那么烂的书我都坚持读完了!充实而又自豪,但确实没懂。感谢读书会,如果自由阅读的话,我会很快便放下了,但强迫自己阅读不喜欢的内容是参加读书会最重要的目的,为了避免只在熟悉的圈子里打转转。在另一个读书会我还是认真的读了“管理百年”那本烂书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6855-1363295.html

上一篇:不需用功便可吹牛的一本小书:库恩与科学战
下一篇:医学是科学吗,读“勾勒姆医生”
收藏 IP: 111.10.238.*|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