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柒:史上还没有一本好的管理(学)历史的书,只好读这本了

已有 1393 次阅读 2022-6-3 16:2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管理百年】 斯图尔特·克雷纳, 闾佳译

写在前面的话: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遵从传统文化的指示,既然想学学管理那就先从历史开始读,因为读史才明事理。文史哲对我来讲是崇高的、恢弘的,科学最鲜明的对比在于不以物为,而是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或者实现那个对真理的探求。

读之前在想管理(学)一个百年史,说明是个新的学科,应该只有百年吧。读过后发现这本书不是说管理(只)有百年的历史,而是说20世纪这一百年中管理(学)在美国的发展。这本书的题目最好叫“美国管理界上世纪的那点事儿”,涉及到其他国家的内容都是因为那些内容是与美国管理界相关的事儿,因而不是全球管理(学)的百年。

在整个叙述中将管理狭义的定义在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没有见到商业(贸易与资本)的事儿,也没有见到科技界(例如曼哈顿工程)的事儿,更没有见到政府机构构建的相关问题。书中经常提到的商业界这个概念时基本上都是指企业,或许这是管理界的约定俗成,也可能我强分商业与企业界的理念不对。

书的阅读需要一点门槛,那就是书中提到的人物和管理理念事先需要有个了解,虽然不妨碍读懂这本书,但书中介绍常常语焉不详,人物面庞不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的叙述也不完整,需要一定的知识补充。

 

内容介绍:

本书的基本结构,每十年为一个章节,1900年至2000年,共分十章,而后又续了一章谈了谈现行的管理状况凑成了十一章。每一章有数个小节不等,在每一章后有个附录列出所论述十年间相关的大事记,有企业的有国家的。前面有序、引言和“测一测”,结尾无跋无文献,但有书签线,点个赞。

整个管理(百年)的脉络是这样的:

1、效率为企业目标

以效率为主要目标,代表人物是泰勒,理论的初生地是法国,标志性是14条管理法则。时间是上世纪初。这是管理的原始认识,效率追求、厘清流程、步调一致、以物识人。

这个管理理论命名为“衡量式管理”。可能叫“测量式管理”或者“计量式管理”更好,因为衡量有平衡、斟酌、比较的含义在里面,容易带来歧义,而理论的内容就是计量,发明人泰勒的标志物是用于记时的秒表。

这个理论的应用者是福特,也是使这个理论暴得大名的人物,其标志物是流水线或者“福特(汽车)”

这个理论的问题:道德问题。对效率的追求损害员工的利益,基本思想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衡量式管理的基础上,补充了组织性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斯隆:改造了管理的上层,建立了分权经营和集中政策控制的管理方式。个人理解是将管理理念引入企业并将系统工程的思想引入管理。

2、人为企业目标

“人,才是未来”,这章节题目翻译的真是极好。

当企业将人物化而后将效率做到极致之后,人们在反思这种效率目标的道德性。

标志性人物:霍桑,将科学研究方法管理(学),采用建模、实验、对照组等传统科学研究的方式来研究管理(学),估计在心理学方面亦有其历史贡献。

史上标志物:霍桑实验。“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处理冲突的三种方法:压制、妥协和整合。”

在人为企业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质量统计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代表性人物:戴明(戴明的地位这么低,没想到。)代表性事件:依托于国内强劲的创业活力,以及兼具管理知识、社会责任感和首先良知的企业,日本企业满血复活。代表人物: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松下幸之助(顾客服务),

提出了组织内以员工为中心,组织外以顾客为中心的理论,其代表性人物福莱特:“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处理冲突的三种方法:压制、妥协和整合。”。代表人物怀特:他对企业扼杀创造力和个人精神感到不安,预言组织将摧毁个人主义。代表人物沙因。管理是“施加影响的过程”,也就是洗脑,他还是企业文化提法的第一人。

代表人物赫茨伯格。“人们对工作经历中正面体验的描述并不与其负面描述的体验相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不满意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各自特点各自不同的刺激所产生。人们真正的工作动力来自成就感、个人成长、工作满意度和获得认可”(估计这段是机翻的)。

代表人物莱维特:【营销近视症】“管理层必须把自己视为满足消费者价值需求的人,而不是生产产品的人。” 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目的。以生产为导向的思维必然会导致视角变得狭隘。成长不是要跻身某一行业,而是要有足够的洞察力,找到未来成长的方向。

在这个年代,管理学也逐渐成熟,特别是管理学院,他们这样描述自己的使命:通过提高公司专业人士的商业触觉(嗅觉)、领导能力和组织效率,以文化变革为手段,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标志性公司是IBM,其三个基本信念:充分为员工个人考虑,多花时间做到让客户满意,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对。

这个阶段从外部讲管理逐渐得到重视,从内部讲管理逐渐建立起了全面视角,特别是对员工的关注成了管理矫枉上一阶段仅注重效率的问题,但根治的并不彻底。

3、营销为企业目标

1960年麦卡锡确立了“营销组合”概念,这一概念由杰出的营销大师科特勒提出。4P营销理论:产品价格地点和推广。

标志性人物德鲁克:企业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有效定义:创造客户。其核心内容是目标管理:“管理:使命、责任、务实”。制定目标,采取行动,分配资源。

此时职业经理人、分析师、管理研究者成了各界的追逐的对象,质量师成为了热门货,企业管理也红透了半边天。

4、卓越为企业目标

但很快的,管理(学)就走了下坡路。好在我们又来到了追求卓越的年代。此处来到了戴明在日本的那个传奇故事。故事的传奇性远大于故事的真实内容。提出的口号是重新发现人:“管理者比比皆是,领导者却凤毛麟角。”

美国上个世纪有二次大的反思,一是前苏联的迅速崛起,美国反思教育与科技界的政策;二是日本的迅速崛起,反思美国管理思维的缺陷。

标志性理论:韦尔奇的“群策群力”:领导不在,大家一起提讨论,提出建议,而后领导回来接受或不接受,骨子里就是一个给人讲话的权力与场合。

标志性企业:通用公司。成功经验:靠常识而非分析驱动专业管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拥有精力充沛远见卓识的领导者。

5、总结

    在最后一章,有很多极易接受的观点,不多加费话,真接引用原文了:

“不可否认,人们对当今的许多管理理念都持有怀疑态度,管理思想里充斥着夸张和炒作成分。新兴课程不光由学者的研究兴趣或商业需求所推动,也在媒体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暗戳戳的批评媒体界)

“人们总有一种感觉,这些公司拥有某样东西,但却没有人能够把整个信息完整提炼并论述出来,没有一本了不起的管理著作能把这一切说清楚。”(道出了管理学研究者的苦闷)

“人们越来越多的关心答案的本质,不再一味追求简洁的答案,事实上,许多人认为,再也没有什么答案之说了。”(从答案是什么上升到有没有答案了,这是学问的发展阶段)

 

写在后面的话:

初次接触管理在二十年前,坐在那个破旧的教室里看着外边风景如画的校园,听着我下一届的校友在讲微观经济学,据说是她开创的这个领域。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业管理老师来讲MBA,结果,一地鸡毛,从此走上了鄙视管理学界的不归路。

这一百年的管理本质上一直是个从物向人的管理过程。最初的管理主体都是以物为本,而现在那怕是关于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的准确解释都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虽然是有关产品的好坏,但也是“指挥和控制组织”。就如同过去是在物性的碳链上㠌上所需要的那些像氢氧原子的工作人员,而现代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是将人做为管理的对象,人就像DNA的链条,而物只是那些附着其上的碱基,物是人的衍生物。这一百年的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应该是确认“管理是生产力”这一基点。不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才会创造价值,同样的,管理者也会创造价值。其次就是人人都是管理者,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需要管理。但这后两个论点在书中的叙述并不多。

这一百年里,人们在(企业)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被人们耳熟能详的美国这些企业管理理念。我们很少见到欧洲的管理理念,更见不到前苏联为主体的管理。日本的管理理念被提及是个特例,因为在美国没有市场的戴明理论在日本取得成功,所以才被涉及。这样的视角必然会带来了这书本身的狭隘,例如我国的管理是“组织建立在连上”的,很早就注重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而美国的百年史说明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是走了弯路的,但他们在如何注重人的道路上现在比我们走的远。我们的管理理念没有被世界接受,不一定是我们的管理理念落后,而主要是因为我们企业水平落后,而企业水平落后有很多原因,会包含管理原因,但管理原因绝不是主要原因。我们在七十年代就提出的“鞍钢方法”、“三结合领导小组”等试验都具有先进性,只是社会水平并未有能力接纳他们。

为什么美国的理念被推崇呢,因为美国的企业强大,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是我们认为成功的企业必然功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因而在这个企业中去挖掘、收集、归纳,这些过程不可避免的丢失掉很多因素,而被挖掘者余下他认为美满的东西,只要他自己的逻辑自洽,他便会得到追捧,这或许是为什么百年的管理历史中有那么多的理念出现,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人们总是认为好的理论应当是简单、清晰、重点突出,在总结管理理念时,都是尽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剑指最根本的问题管理是系统工程,不仅其内容就包括基础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企业战略等,而且还受社会文化、社会文明、民族习惯、生活习惯、三观认识等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内容,将众多相关因素粗暴地剔除,过复杂走向简单得到一个脉络明晰、过程简单叙述极易的管理理论不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是个极易得到未确定结论甚至错误结论的过程原则上讲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公司的业绩并不是个线性关系,与公司的决策者的个人形象也并强相关。福特的名声并不好,ITT的吉宁也不好,韦尔奇的个人评价也不高,还有书中未涉及的乔布斯,这四个极成功的管理者都不是员工友好型管理者,那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如何理解呢?

书中的管理狭义的只描述了(企业)管理,管理是有多个层面的,起码有三个层次的管理,个人管理:包括工作习惯、时间管理、PDCA他人管理:说服他人、落实沟通执行实现;组织管理级层设计、战略构建、文化建设许多相应的内容在书中没有讨论。更加形而上的管理(学)应该如何定义的问题书更没有讨论。比如组织需要做战略管理,至于这个战略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还是以创新为圭臬,那是战术层面上的事,管理(学)应该讨论的是管理应该包含哪些事情,应该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特别重要的是管理是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事儿,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所有的管理改革都只能是个管理实践。

结论:在史上那本极好的论述管理学发展史的书还未出现的年代,这一本是这个主题可以读的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6855-1341411.html

上一篇:读书杂志 202203
下一篇:读书杂志202202
收藏 IP: 183.230.10.*|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