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捷登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djaden

博文

教育体制特色略谈教育差异

已有 4744 次阅读 2019-10-15 10:1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文章来源:转载

一、独特的美国教育体制:美国联邦教育行政+州教育行政+地方教育行政

美国的州(State)相当于中国的省(Province),州的下属行政单位是县(County),相当于中国的县,县下面是市(City)或镇(Town),美国学校就是设在市或镇里的,居民居住地又以社区为基础。学校由学区管辖,学区隶属于县教育局,但教育局不干涉学校的行政,学校也不由市或镇政府管辖。美国教育体制实行联邦教育行政、州教育行政和地方教育行政的运作方式,主要通过国会宣传、最高法院判决、经费补助和区域性资源开发来对教育进行管理和支持。美国并没有统一的教育条令,各州政府按宪法规定自行出台各项教育规定。州教育行政组织系统包括州教育董事会和教育厅两部分,州董事会负责决策,教育厅负责具体实施。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其组织机构由地方教育董事会、地方教育局和地方学区组成。中国的教育则由教育部统领,下面有省教育局、市教育局等,主要相关教育法令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省、市教育部门负责执行。各地教育局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些因地制宜的政策,当相比之下其自主权没有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那么大。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s://wenr.wes.org/2018/06/education-in-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二、校董事会、家长会、教师工会对学校行政影响
在美国,除了教育厅、局、学区,学校董事会、家长会和教师工会对学校的行政也有影响力。学校董事会包括12人,其中6名为家长代表,2名为教师代表,2名为社区代表,1名是学生代表,1名校长。校董事会通常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商定学校事务,包括选拔校长、办学计划、经费筹措、校园建设和学校发展等;家长会则定期讨论学校行政、教学、培训等问题;教师工会以集体谈判方式与学区签订聘用合同包括教师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在中国的学校不存在校董事会和家长会,工会对学校行政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s://www.asumag.com/business-finance/missouri-school-board-reverses-decision-agrees-racial-equity-training


三、美国教育体制的亮点:社区
社区是美国办学的重要组成。居民居住地以社区为单位。校长要负责处理好学校与社区、家长之间的关系。学校要发展必须融入社区,成为居民关注和支持的中心,因此美国的学校常常想方设法把社区的各界人士、学生家长甚至其亲戚朋友吸引到学校来参观访问,促进学校与居民的互动,有的社区学院还与社区企业和有关单位建立一种长期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这样企业公司可以为学校资助经费,并提供就业岗位,而且也对企业公司自身带来很大利益(美国规定凡与学校有伙伴关系的企业公司可减免有关税收)。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s://milwaukeenns.org/2018/07/11/north-division-committee-calls-for-independent-african-american-board-to-run-failing-school/


四、教育学制和课程设置十分灵活,高中实行20人以内的小班化教学
美国教育学制:
美国一般规定6-16岁的儿童必须在学校读书。12年的学习分段则不尽相同,有的小学6年,初中、高中各3年;有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有的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有的则小学、初中、高中各4年。中国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s://theuseducation.com/american-education-system-learn-about-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课程设置:
美国的州政府负责制定州内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并提供主要必修课教材和统一考试标准。州教育局(厅)制定全州各学校的必修课程。小学主要是一些基础课程,包括英语读写理解,数学、社会学(如历史、地理、环保)、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小学一般是一位老师教好几门课。初中课程和小学差不多,不过一个老师只教一科。从高中开始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学分制中国到大学才开始学分制,少部分实验学校在高中试点学分制)。美国高中的必修课基本要求是四年英文,三年数学,三年理科,三年社会科学,半年电脑和两年外语,其他必修课各校要求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美国历史、经济、体育、驾驶、娱乐和性教育等。美国的选修课内容丰富多彩,可根据学校的特色与学生的兴趣而定。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s://www.sanpabloca.gov/1038/Beacon-Community-Schools

小班化教学:
高中按课程来分班,而不像国内的固定的教育行政班级。因此美国高中的班级是一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上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才会在这个教室碰面。美国高中四年规定要完成220个学分,成绩差的学生一般并不留级(至少不这样叫),因为学校总会安排帮助为他补救,学生最后通常都能完成学分。


五、根据兴趣特长和职业方向而进行的职业规划
在美国读七年级时(相当于初二),学校就会把全美现有的各种职业分成为若干大类详细介绍给学生,并邀请各行业专业人士到学校介绍这些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到八年级,基本上所有学生对社会目前的各种行业有清楚的了解。总之学校会在学生进入高中前通过各中方式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这样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就可以确定自己对口的高中和选修的课程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校再进行一次调研,学生进入九年级就安排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到11年级,学校从社区或企业、公司为每个学生请一个指导人帮助学生进行具体的职业规划,并根据学生的择业计划,跟踪这个学生指导,直到他实现自己的理想计划,找到职业。到12年级(即高四),学生必须到社区某个部门单位或公司企业去实习,其服务的情况鉴定是各大学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有的学校还有学生升大学和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目前国内基本还是中高考指挥棒导向,大部分学生只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才会开始注意社会的分工和职业的选择,然后进入大学学习。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有很大一批学生并不赞同自己当初的专业选择,甚至最终放弃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不能不说是职业规划上的失败。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www.sbe.wa.gov/our-work/high-school-and-beyond-plan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体制十分注重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对学生的要求十分灵活,我们有机会看到一本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业本,这个学生是一个刚到美国生活一年时间的中国籍的孩子。作业本是16开面的,封面是一只熊猫的彩色照片。第1次作业是关于熊猫的定义、特征,第2次作业是熊猫的种类,第3次是熊猫的分布,第4次是熊猫的天敌,第5次是熊猫的生存状态,第6次是熊猫与人类的关系……,最后是你对熊猫的看法和态度。每次作业,教师都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老师并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和时间要求(只要在本期内完成即可),学生全身心投入,自己主动去获取有关熊猫的种种信息,到博物馆、动物园去咨询,向父母或社区成人们请教。每一个专题内容丰富翔实,有理有据,信息出处都详尽注明,俨然是一篇硕士论文。
相比而言,中国学生的自由空间太小,作业太多,对学生的培养缺乏一种创造性的教育,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news.mit.edu/2018/mit-j-pal-north-america-launches-education-technology-innovation-competition-0126


七、美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校园暴力是美国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还有包括恐怖事件、吸毒、同性恋、校内怀孕等问题。这与美国(崇尚独立和自由)的文化和宽松的教学体制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站在教育层面来看,美国的老师对学生的待人接物并不关心,中学课程显得比较分散,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选课有避重就轻的趋势,而且教学课时少,作业少,表面看学生负担小,其实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image.png

 

总之,中美两国教育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中国初等教育将开发孩子的智力,考试高分看成首要目标;

2、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态度,通过批判和反省来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3、对于美国学生,大多数缺乏的是扎实的基础,这是由教育环境的差别导致。对于中国学生,大多数缺乏的是创造和创新的精神,过于注重扎实的基本功教育,

4、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的运动研究方法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本文作者:美捷登Daniel

描二维码关注“美捷登”微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824-1201971.html

上一篇:你的SCI论文适合几分?如何定位?
下一篇:少小离家老大回,送医到村馈乡亲
收藏 IP: 27.17.18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