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农业部优质农产品杂志:良田之殇,亟待拯救

已有 2911 次阅读 2014-8-26 18:31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态农业, 耕地污染, 优质农产品

良田之殇 亟待拯救

本刊记者 吴杰

 

步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后尘,耕地污染的盖子正式被揭开。

417日,环保部向社会通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按照公报,中国现有耕地20.27亿亩,其中19.4%的耕地点位超标(即所有耕地点位所取的土壤样本中,有19.4%的样本为污染土壤)。较之于上世纪90年代,超标比例有较大跃升。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宝存看来,相比于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更可怕,因为其看不见、摸不着也闻不着。更重要的是,土壤环境的好坏对农产品的发展最为关键。因为土壤是一个介质,空气、水、农药、化肥需要通过土壤转化为植物生长需要的元素被植物吸收。各种残留和有害物质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留在土壤中,一部分进入地下水,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此外,农药、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还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出现酸化、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等问题。

多种污染犹如“隐形杀手”,不断侵害着耕地的“身心健康”,也必然影响到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减少人民群众日益需要的优质农产品的数量和规模。

 

土地缘何受伤

 

耕地被污染、地力下降,可以说是现代农业必然的伴生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认为,现在农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由于一些基本原理严重违背了生态学规律,现代农业不可避免地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表现在地力下降,环境污染,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出现,蜜蜂消失,生物多样性下降,食品营养不均衡,食品受到污染。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农业生态问题呢?这是因为,农业的特点注定了人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才导致其稳定性。如用除草剂替代人工锄草,其后果就是促进杂草进化。为消灭杂草,就需要喷洒更多更毒的除草剂,这样,作物就会受到影响。为保护作物搞转基因,作物保住了,但喷洒除草剂的数量和剂量都增加了,最终导致超级杂草出现。

害虫防控也一样,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有害虫,也有益虫,还有益鸟。大量农药不仅灭杀了害虫,还误杀了益鸟益虫。更为严重的是,害虫也对农药产生了顽强的抵抗力,这是因为物种繁衍是一切生物最根本的规律,害虫不会轻易放弃其生存权。为了继续替代昂贵的人工,就需要将抗虫基因转移到作物体内,继续喷洒农药,内外夹击害虫,最终导致超级害虫出现。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人将植物提前催熟,这样的后果是,食品中抗生素、激素含量升高,消费者为此要付出健康的代价。

换一个角度看,在业内专家的眼中,土地受伤的原因还有六点。

1. 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中国以很少的耕地养活了十三亿人,使得土地被过度使用,几乎没有轮作、休耕。特别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背景下,耕地几乎难以“休假”。人过度劳累会生病,土壤也一样。过度使用的结果是耕地退化严重。

2.依赖农药、化肥。主观上认为美国模式是先进的,值得学习;客观上,初期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确实省工省力。

怎么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现代农业的首要方法是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从1981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约6成,同期化肥增加了两倍,也就是说两倍的化肥使用量换来60%的增产率。并且,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民是漫天施肥,化肥的使用量严重过剩。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曾做过一个调研报告。他认为目前整个化肥使用量减少一半,对中国粮食产量没有任何的影响。也就是说,目前有一半的化肥施到土壤中。这一半的化肥对粮食生产没有用,而是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在地力下降的情况下,农业对化肥的依赖已形成恶性循环。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40%左右。然而,如果不用化肥,就很难产粮,因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已经非常低了。

3.精耕细作的传统被放弃。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实际种地的农民必须以花费较少精力和时间的“懒人办法”维持农业生产。现在的农业变成了懒人农业。人工除草很麻烦,用除草剂十几块钱就搞定了,却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4.不重视环保。比如非法排放的工业废水、农村污水,未经处理流入农田,造成土壤重金属超标。

为保墒、保温、保湿、防草搞的地膜因为无法降解残留在土壤当中。据统计,我国每年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到40%。这些农膜在15-20厘米土壤层形成不易透水、透气很差的难耕作层。尽管勤快一点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挑出,但他们仅仅是将农膜从自己家的土地扔到地头而已。当农膜积累多了以后,农民们大多是一把火烧了。然而,这把火带来的是另外更加严重的污染,给空气中增加了大量致癌物。

5.科学种田技能的欠缺。农民对于农药和化肥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以及不均衡的使用量超过了植物的吸收能力和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了土壤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板结、酸化以及土壤肥力的下降。

6.现实的无奈。由于缺水,一些地区用污水灌溉农田。这比起饲料投入品带来的有害物质,问题更严重,因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含量较高,极容易造成土壤环境超标。此外,人类的活动导致酸雨、雾霾等出现,对于土壤及农作物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刻不容缓的治理

 

近年来,“镉大米”、“重金属蔬菜”等土地污染带来的问题, 冲击着公众心理防线。

土壤污染带来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请看来自国家部委的权威解读。20144月,国土部与环保部在公布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的同时,列举了污染土壤的三大危害。首先是土壤污染会对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这既表现在作物减产、质量受损、经济效益损失,更表现在“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第二大危害是对人居环境安全的影响。住房、商用等建设用地土壤污染,可经口鼻摄入、皮肤接触等多种方式危害人体健康,未经治理直接开发建设的污染场地还会对人群造成长期危害。第三大危害是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土壤污染不仅会使土壤的正常功能受损,还可能发生转化迁移,继而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影响其他环境介质,威胁饮用水源。

在潜在的危害面前,“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种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土壤安全是种植业的根本,保证农产品安全要从改善种植环境抓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解决土壤的污染问题,显然已经刻不容缓。

对此,刘宝存认为,首先要从源头控制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比如,一些矿区开采的废水严禁流入农田,对畜禽饲料的添加剂进行调控,减少粪便中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因为,一旦土壤出现了污染风险,治理起来费用很高,难度也很大,我们更希望立足于源头控制,保持土壤的可持续清洁能力。其次,进行过程控制。方法一,生物防治,比如种一些富集植物将重金属带走;方法二,将一些矿质材料施入土壤,让重金属钝化;方法三,为防止设施土壤连坐问题,把问题土搬走换新土。这最简单,花费也最大。土壤改良中可以使用土壤生物剂,通过微生物调控,缓解土壤连坐问题。

在土壤改良中,灌溉用水的清洁同样非常重要。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生态与环境室主任刘宏斌认为,对于水体污染导致的面源污染,要综合防控。1.控源。实行节约原则,根据作物需要合理确定投入品,避免不合理投入。农村的废水未经处理不能直接排入沟壑农田。大气降雨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残留,可以通过秸秆覆盖等技术手段拦截,减少排放。2.拦截。利用湿地环境、生物降解等技术手段对进入农田的灌溉用水进行拦截净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收集农村废水,经过几级沉淀后再接人工湿地等环境,最后用于农田灌溉。这样以来,防治效果就比较好。

    下大力气防治空气雾霾和水土污染也已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2年初,农业部、财政部印发了《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财政部拨款8.27亿,由农业部在未来5年的时间内对全国农产品产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20144月,财政部、农业部对外宣布,将在2014年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工作,并在湖南长株潭地区率先启动试点。试点面积170万亩,计划3-5年内实施。中央财政在2014年拨款11.5亿元,湖南财政亦相应投资。

据了解,发改委和有关部门正在编制农业突出问题综合治理规划,该规划已有一个提纲性的初稿。未来几年,关于土壤污染等问题的治理力度还会加大。

“用地更要养地,要把地养得很肥沃。”蒋高明认为,对于土壤的地力下降,用有机肥是比较好的选择。通过有机肥养地,能将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中产田改造成高产田,高产田变成稳产田。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农业活动是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精耕细作的实质是调动土壤的积极性,恢复它的自然力来提高农业产量。这里就有一个核心问题,土壤是活的、有生命的。先把土壤弄肥了,土壤出力了,才能生产出健康、优质的农产品。

 

案例*松原市前郭灌区盐碱地改良的措施:

1.利用“盐随水来、盐随水去”规律,盐碱地开发须实施秋翻,深度450px-500px左右为宜,经过一冬的“冬冻春融”加之太阳光晒,加快土壤熟化程度。降低pH值。

2.“以沙压碱”因地制宜进行土壤改良。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有条件的每公顷压沙1000立方米左右。

3.增施农家肥,每公顷30-50立方为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822509.html

上一篇:农业部优质农产品杂志:从低产田到“吨粮田”
下一篇:农业部优质农产品杂志:好生态产优质
收藏 IP: 159.226.89.*| 热度|

2 陈楷翰 wangqinli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