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城市化切忌“贪大求洋” 精选

已有 5428 次阅读 2007-9-3 23:04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城市化切忌“贪大求洋”
蒋高明

        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开始于上世纪末。笔者1985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许多县以上的管理机构还是以“专署”(也称地区)形式出现的,那时一个省只有五六个地级市,更没有县级市的提法。当时的北京,尚有许多农田,天然湿地。中国人民大学门口还有农田,马路只有路中央铺了沥青面,两边分布着浓密的树林。站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四楼,还可以看到香山。如今这一切都成为过去。80年代末以来,城市化很快提速:1988-2000年间,中东部地区城市数量由315个迅速增加至521个,其中许多城市几乎是“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
        城市土地扩张的速度高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2000年中国城市土地面积是2.24万平方公里,2003年则达到2.83万平方公里,城市面积扩张速度平均每年增长8.08%,但是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仅为4%左右。全国平均每年有767.42平方公里土地变成建城区,年平均增长率为5.76%。目前,全国上下到处都在建楼房,整个国家成为“大工地”,建筑业给GDP带来的增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背后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0%左右,要实现中等发达水平(60%左右),城市化还要侵占更多的土地,占据更多的资源。签于此,笔者认为,要使中国城市化走向健康的轨道,一定要处理好一下几个关系,其根治的药方是果断抛弃“贪大求洋”的过激做法。
       一是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将眼光主要盯在了大中城市,其发展的思路是,人多了,扩大城市;城市扩大了,再引进人口。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城市像“摊大饼”一样越“摊”越大;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污染、犯罪、交通拥挤、居住条件下降等。北京城市中心区以每年2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张,并呈现俞演俞烈之势,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的修建使得城市沿“同心圆”方向摊开了“大饼”。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首都的自然生态和乡村生态将受到更大的威胁。
        中国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不同。第一表现在城市化的“人潮”涌动方式不同。美国是在19世纪60年代加速城市化的,当时的美国人口只有2300万,而中国未来25年将有8.5亿农民通过“安置区”、“廉租屋区”进城。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是在短期内,通过迅速扩大居住面积和交通设施,将“人群”装在城市里。第二表现在资源利用方式不同。英国城市化完全依靠世界资源,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1865年就描述过:“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地海国家是我们的木材林,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农场,而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中国的城市化没有殖民地可以殖民,所消耗的资源只有自己附近的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沙子、土壤、石头、煤矿、石油、钢铁等不可再生资源。
        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绝不能走“摊大饼”式的无限扩张,大中城市建设该降温了;相反,建设那些有者浓郁乡村风格的小城镇才是中国城市化的重点任务。对于大中城市的发展,可以借鉴英国在大城市周围划定“绿带”的做法,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绿带”不能被建筑物所跨越,从而保护乡村生态。要发展多元化、各种层次的中小企业,吸引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小城镇。
        二是城市公共设施和住宅大和小关系。目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是“贪大求洋”。大广场、大马路、大房子,越大越洋越好,不考虑实际需求。有些经济落后地区,也要将广场建得大大的,如不考虑给天安门广场留个面子,那广场肯定是要超过天安门广场的。一些西部城市,车辆本就不多,不存在交通拥挤问题,但马路也要建成上下八通道,这样做的目的是看起来“气派”。造大房子之风兴于北京,而此风又是领导干部带的头。过去司局级领导干部的住房标准是“三室一厅”,现在是“四室两厅”,面积由原来的七八十平方米,猛增到二百多平方米以上。甚至连办公室也比赛着往大处里建。笔者了解到,一些科研院所领导的个人办公室面积超过了100多平方米,80-90平方米的就是“清廉”的官员了;室内装饰的豪华程度令前来参观的外国科学家“瞠目结舌”。而一般科研人员则是几个人拥挤在一个狭小的办公空间里。殊不知,“广厦千间,身卧八尺”,求大房子者只是满足了虚荣心理而已,是攀比心理在做怪。
        因为“贪大”,城市里的建筑永远不够用。一些人有了钱就买大房子,可能跟本不去住,夜晚漆黑一片,成为典型的“鬼屋”;因为追求西方的消费方式,中国城市里也要建别墅,那些别墅侵占了公园、风景区。北京著名的香山风景区,被一片片别墅包围者,尽管房价五六百万元一套,依然供不应求。开发商赚足了钱,城市逐渐失去了生态和文化特色。因此,发展实用性的公共设施,多留一些空间给绿地和野生动物,发展适宜的小户型,节约土地和空间才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实际需求。
        三是城市风格本土化与外来化的关系。“求洋”心理从官员到市民普遍存在。现在,城市建筑风格动辄“欧式”,轻则“美式”,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是看不上眼的,被认为太土气了。京畿某区县将政府办公楼建成“白宫”式样,新修建的居民区都要“欧式”,连那些雕塑都是光屁股的男女“洋人”。而周围的民居则是传统的,土洋形成鲜明的对比,其风格让人“哭笑不得”。一些城市在努力打造罗马广场、欧洲一条街、美国一条街、日本一条街,独没有考虑怎么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现在官员出国的机会多了,看的多的,简单模仿的也就多了。一些城市的调子是由“一把手”说了算的,领导唯洋是崇 (他要满足的是虚荣心),城市规划者唯领导话是听(他要赚的是规划费)。从南到北,“千城一面”概由此引起。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领导干部并没有学来人家的文化,只学来了人家的皮毛。相反,将自己优美的传统的文化丢掉了,是典型的“邯郸学步”。
        造成目前城市建设的“贪大求洋”现象,主要是决策者心中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在做怪,这些心理归纳起来,无外乎“帝王心理”、“暴发户心理”、“小市民心理”、“洋奴心理”而已,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作用充斥了中国城市化过程。只有坚决抛弃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中国城市化才能走向健康发展的路子。
        四是城市建筑材料利用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利用问题。城市“贪大求洋”的直接后果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可再生资源无人问津。中国迅速崛起的城市化是以牺牲乡村资源为代价的,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问题尤其突出。最近,笔者调查山东北部某城市时发现,该城市近郊农民几乎全部上了楼,还计划将开发区附近几十个村子的平房推倒了盖高楼。这种“快餐式”的城市化除了带来村落的消失外,还将消失很多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沙子、石头、土壤。那些高楼本不是什么艺术品,多是些粗劣的产品,农民一旦富裕了,他们也不愿意继续住在缺少人气的高楼里。西方发达国家早就走过了这样的弯路。
        沙子、石头、泥土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目前,中国对于乡村河道管理基本处一种无序的状态。尽管各地河道属于地方政府的河道管理局管理,但是,一些承包人只要给村集体一些承包费,给河道管理部门交一些管理费(甚至根本不理这一套),那沙子就基本是承包人的了。他们雇用挖掘机和翻斗车,对河道肆意挖掘。笔者现场观察到,一些河道承包人每小时花200元雇挖掘机,挖沙的速度是每5秒钟1吨。那情景就跟“抢劫”无异。可怜乡村大好的河流湿地,被挖得千疮百孔。在山东农村,笔者几乎看不到小时候那种自然河道,当时河道两旁分布有宽约几百米甚至近公里的银色沙滩,沙滩上还有各种湿地植被。消失的沙子已经永久地封存在城市或者乡村建筑的水泥里了。没有沙子,河流失去了其重要的功能:泄洪和水质净化。
        石头和泥土的命运也一样。在山东济南,一座山被切成“豆腐块”卖掉了,成为“愚公移山”的现代版;在泰安,一吨以上的大石头在公路边公开出售。名曰“泰山石”,有 “镇宅”的功效,生意十分看好。更有甚者,中国宝贵的大量不可再生的石头(花岗岩和大理石)被加工成了各种形状或者“艺术品”售给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各国。此风不止,中国的不可再生资源将面临一场浩劫。有很好黏性的土壤被烧制成砖头,成为建筑材料。而上述建筑材料,可能会因“建了拆、拆了建”这一恶性过程不断减少物质来源。
        城市化过程中,建筑一定要一次到位,要出精品,要成为文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节约下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为后代留下一点不可再生的财富。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担心,今后再盖房子,在建筑材料里,我们首先缺少的是沙子,然后是黏土,最后是石头。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建筑材料要考虑可再生资源或者废弃资源的再利用,如禁止实用黏土砖,而使用粉煤灰制作的空心砖;回收利用拆旧房的砖头和钢筋等。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6824.html

上一篇:粮食安全不能忽视空间资源
下一篇:对退牧还草工程的若干建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