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媒体曝某品牌凉茶疑用山银花替金银花,一字之差降火变上火

已有 4476 次阅读 2013-3-30 23:56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凉茶, 金银花, 山银花

【本博按】山银花不是金银花,这个话题几年前就讨论过,笔者也曾于2005年在人民日报撰文呼吁。想不到在利益面前,还有有些著名的品牌产业用山银花冒充金银花。山银花是忍冬属植物,是几种忍冬属植物的笼统称呼,不是金银花。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或华南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两者来源不同,药用成分也不同。关键是药性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主温(山银花),一个主凉(金银花)。怕上火,喝某某凉茶,如果用的是热性的山银花,不是更上火了吗?如果制成药剂用在人身上呢,病人岂不是吃错了药?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排查一下,中草药市场上,还有多少假冒的金银花。

 

加多宝王老吉疑用山银花替金银花 一字之差降火变上火

http://www.nbd.com.cn2013-03-29 15:5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核心提示: 一字之差,但金银花和山银花的药效却有很大差别。全国人大代表、九间棚公司董事长刘嘉坤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却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 

加多宝王老吉疑用山银花替金银花 一字之差降火变上火 

加多宝王老吉疑用山银花替金银花 一字之差降火变上火

 

山银花带来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硫磺熏蒸过的枝叶入药这一个。本报记者获悉,山银花可能大量被当做金银花,用于凉茶类产品之中。广药旗下的王老吉,以及加多宝等凉茶中配方标注的“金银花”可能含不实成分。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对本报证实,目前市场上存在以山银花来代替金银花的情况。一位凉茶生产企业内部人士表示:“市面上很多含金银花饮料,很多只是打个概念,只有少量金银花。”

凉热有别

一罐生产于2012年11月24日的王老吉凉茶,和一罐生产于2012年10月13日的加多宝凉茶,其罐身上标注成分中都含有“金银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是卫生部许可的药食兼用品种。一位凉茶企业内部人士表示,金银花在凉茶中的应用很广,一般作为清热功效的主要药效成分,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

2010年之前,忍冬科几种植物都可称作金银花,实际中也经常混用,包括制药在内的各行业均未明确加以区分。但是2010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对金银花和山银花进行了明确区分。

按照2010版药典规范,“忍冬科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或黄褐毛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被称为山银花。只有忍冬的花才能称金银花。

一字之差,但金银花和山银花的药效却有很大差别。全国人大代表、九间棚公司董事长刘嘉坤曾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却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常青等专家联合完成的《正品金银花与同属几个近缘种忍冬微量元素分析与药性初探》一文中也指出,金银花药性属于寒性,山银花(灰毡毛忍冬)药性为热性。

加多宝、王老吉等凉茶宣传中,“降火”是其一大卖点。既然如此,凉茶中如果使用了山银花,不但达不到其宣传的功效,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仅如此,山银花和金银花的药用成分也不尽相同。九丰金银花网负责人刘小江告诉记者:“金银花主要成分木犀草苷,国家药典是有规范的。而山银花中几乎不含木犀草苷,山银花只是绿源酸含量更高一些。”

木犀草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的功能,正契合凉茶“降火”的特点。2010版国家药典规定金银花的有效成分以木犀草苷为主,含量应不少于0.05%。对山银花则不要求检测木犀草苷。

这就表明,山银花和金银花实际上是两种功效不同药品,功能也不能相互替代。

李代桃僵

山银花和金银花混用,甚至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实际上是凉茶行业中通行的惯例。

山东临沂金泰药业是加多宝、王老吉、和其正等凉茶的金银花提取物供应商之一。公司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我们的原料都是到农户家去收的,一般也不区分金银花和山银花。”

金泰药业的金银花提取物实际上原料大部分是山银花。2010年5月18日,《重庆日报》曾有文章显示:金泰药业早在2008年就与重庆江津区柏林镇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只要是该镇出产的“灰毡毛忍冬”(即山银花),金泰一律按市场价收购。彼时,新版药典尚未公布,山银花用作金银花并无不当。

种植户几乎也不区分金银花和山银花。重庆秀山是全国首个通过GAP认证的山银花种植基地,有“中国山银花药材产业之乡”的美誉。刘小江介绍:“重庆秀山和被央视曝光的湖南溆浦、隆回一带,是我国两大山银花主产区。”

2013年1月29日《重庆日报》曾报道,每年5月,来自四川、山东、河南等地的采购商云集秀山,“如长沙天鑫药业、王老吉饮料厂等,一出手就要货几十甚至上百吨。”

除了重庆秀山之外,湖南隆回、浏阳及贵州遵义等地,也能零星查询到王老吉采购山银花的资料。

刘小江指出:“用山银花替代金银花,实际就是因为其成本比较低。目前市场价格山银花干花为60-70元/千克,金银花则在120元/千克以上。凉茶行业多半用的是山银花,或者采取金银花和山银花混用的方式。”

上述凉茶企业人士也表示:“山银花虽药效欠佳,但与金银花的市场价格相差1/3以上,这是促使企业以山银花替代金银花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山银花的产量也略高些,干花亩产量达200-300千克,而且易于采摘。金银花亩产只有150-200千克左右,一年要采三四次,农户劳动投入较大。

尽管近年金银花种植范围扩大,但还是不如山银花产量大。刘小江介绍:“全国金银花年需求量为干花3万吨左右,而真正的金银花只有8000吨,其余的需求空间基本都被山银花填掉了。”

这8000吨金银花里面,还要扣除掉很大一部分用于传统的制药领域。“大型制药企业还是要用正品的,这样药效会好得多。”哈药集团等企业在国内金银花主产地山东平邑建立了种植基地。

可用于生产凉茶的金银花并不多,而全国凉茶饮料的生产量则在年年递增。2006年时,凉茶主产地广东省每年销出凉茶400万吨。到2012年时,全国凉茶产量已经达到2500万吨,超过了可口可乐。即便每一吨凉茶里面只放一千克金银花,全国仅凉茶所需金银花也在25000吨以上,远超出全国金银花的实际产量。

涉嫌误导

张俊修表示:“目前没法从成品中检测是否有金银花成分,只能靠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督,从原料库存上杜绝以山银花来替代金银花的情况。”

即便不掺山银花,凉茶里面也很难含优质金银花。上述凉茶企业人士介绍:“金银花分为供出口、高档餐馆茶楼的‘茶花’,供大医院药房的优质饮片,供小医院和药店的普通饮片,以及制药、做凉茶的投料级金银花几个规格。出于成本考虑,药厂及凉茶一般使用投料级的金银花,一般含枝叶等杂质比较多,价格约20元每公斤左右,更有甚者,直接违规使用金银花枝叶作为原料。另外也有用香精等进行勾兑的。”

加多宝、王老吉、和其正三家凉茶的配料表均为:水、白砂糖、仙草、鸡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和甘草。凉茶企业大量采购的山银花用在了什么地方?上述凉茶企业人士说:“那就不好说了。”

 

现重发一篇旧文,供大家参考。

 

山银花不是金银花农民种植要小心(读者来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0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蒋高明 李先恩

  前不久我们在湖南省隆回、溆浦、新田等山区县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当地一些不法种苗贩子把号称“金银花王”的山银花(又称灰毡毛忍冬)冒充中药材金银花,大量贩卖给农民。

  这种号称“金银花王”的山银花,与金银花在外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且确实如种苗贩子宣称的那样,产量高,开花期长,采摘方便。但是,山银花并不是金银花。虽然金银花和山银花都含有绿原酸,但作为药用成分的木犀草苷,金银花含量比较高,山银花含量很少。因此,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规定了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为正品金银花。

  新版药典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后,中药处方以及各种饮片、提取物如冠以金银花名称,将只能以忍冬科忍冬为原料,否则将是不合法的。各种保健品今后也不得将山银花、毛花柱忍冬等冠以金银花之名。换言之,如果把山银花当作金银花卖,就是以假乱真,坑害农民。

  传统中医处方中,均以金银花入药。日本、韩国、欧洲等的药典,也均以金银花入药。若将山银花当作金银花出口,将会对我国中药材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当前,湖南、湖北等省一些山区的农民,由于很多过去没有种过金银花,不辨真假,有的大量购买种植,有的甚至刨掉刚刚栽植好的金银花苗,改种山银花。

  我们建议:在上述山区县加大新药典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清“山银花不是金银花”。有关部门当加大执法力度,查处一些种苗贩子的不法行为。

  (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15日 第六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675408.html

上一篇:农民种大棚蔬菜热的冷思考
下一篇:清明节看到立碑热闹的一幕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1 蔣勁松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8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