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解读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SCI灰头土脸 精选

已有 12075 次阅读 2012-1-24 13:24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华中科大, 中国科学家, 天宫一号, 中国船舶, 中国2011十大科技进展

蒋高明
 
        2012年1月18日,中国科学报(原科学时报)以《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家2011年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

        1)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米;3)袁隆平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4)中科院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5)复旦大学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6)华中科大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7)曹雪涛院士团队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8)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9)中国船舶集团工业公司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10)深部探测专项开启地学新时代。
 
        上述报道的详细信息请见:

        在上述十大科技成果中,国防类(1,2)2项,占20%;工农业应用类(3,4,6,8,9,10)6项,占60%;科技探索类(5,7)2两项,占20%。
 
        成果表现形式更耐人寻味。上述十大成果中,只有5项和7项是以SCI论文形式发布的,占20%。刊物分别为Science和Cancer Cell,若以IF 论英雄,均为他们所说的牛刊。应当说,这是中国科技界SCI导向的一大产出。但是,这样的成果成果按重要性而言,也仅为五分之一而已。
 
        更令人自豪的、中国人有独立知识产权、能够代表2011年中国科技成果80%的科技产出,不是来自SCI论文,而是来自主流科技管理人士或科学家所不齿的——媒体报道。至于发表论文,尤其发表SCI论文,在某些特定领域,如军事、国防和高技术领域,因涉及技术保密,发表即意味着死亡。
 
        这就回归到了科研成果的原始表述问题,只要是货真价实的成果,只要让人家知道了,不论是方块字,还是洋文,不论是严密的论文表达,还是有些外行话的媒体报道,都是成果,且是能够拿出来说事的大成果。
 
        张衡的地动仪、毕昇的活字印刷术都没有以论文形式发表,更不会是什么SCI发表。至于爱迪生创办Science,其最初的动机也是新闻报道,是让人家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因此,即使今天Nature和Science依然保留新闻栏目。
 
        说到Science的新闻栏目,在2011年重大科技进展候选项目(也是10项)中的第二项《基于“三道防线”理论的交通事故防治技术获重大突破》,是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金会庆博士及其团队做出的,该项目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被联合国采纳,在中国济南创建全球首个“交通安全示范城市”。5月6日,美国《科学》杂志“新闻聚焦”栏目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在同一个Science的“新闻聚焦”(News Focus),本团队2007年关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恢复的成果也曾出现在那里,且报道文章用了3页纸7幅图,对于惜墨如金的Science而言,这些篇幅应当是大的。但至今那篇文章,在他们眼里,连成果都算不上!可见,科研人员的成果,掌握在不同人手里,是有不同命运的。
 
        至于中国众多学者辛辛苦苦发表的十几万篇普通SCI,除了上面提到的2篇,都无缘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甚至连提名都轮不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相对于没有发表论文的成果,是不是有很多很多的SCI属于科研过程的垃圾呢?
 
         我还没有找到中国学者2011年发表的SCI总数,就用2010年的数据来说明潜在垃圾论文数量的庞大。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为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排在世界第2位,所占份额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位次与2009年持平。若不统计港澳、地区的论文,则中国共计发表12.15万篇论文,比2009年略有增加,占世界总数的8.6%。如按此论文数排序,我国也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仅次于美国又怎样?
 
        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定性思维:只要将文章发表在SCI牛刊上,只要IF是高的,哪怕观点是错误的,也比低IF的论文好,也比中文的好。
 
       再以笔者熟悉的植物生态学领域为例,来说明我们这种固定思维的后果。我担任植物学报副主编,每年我们都搞一个植物学年度进展的综述文章,由分工的主编和副主编分头编写。编辑们提供给我们的都是每个领域在国际刊物一定IF以上的论文清单(一般是IF>5),并提供论文摘要,供编写综述参考。如果是在CNS(Cell, Nautre, Science)发表的,那就是当然的年度重要进展了,直接入选。五六年下来了,几乎每年都是这个套路,由此引导着中国植物学者直奔SCI影响因子,而不管有没有实质科学贡献。
 
        从上述中国2011年十大科技成果80%与SCI论文无关来看,有关部门是否要思考一下今后的科研评价体系,那种以发表SCI论英雄的时代是否该结束了?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31362.html

上一篇:新京报:“六不用”换回吨粮田
下一篇:《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六:气候变冷还是变热?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39 刘庆丰 刘钢 曹聪 吕洪波 蒋新正 吴斌 何学锋 钱磊 汪梦雅 杨宁 刘锋 黄晓磊 王志杰 鲍博 王涛 闵应骅 杨冬 蒋继平 徐耀 吕喆 李延谦 孙庆丰 赵斌 吴飞鹏 李万峰 熊李虎 李斌 梁建华 余世锋 张乐 曹周阳 hugege sz1961sy liuhh07 zhiqingqing jlx1969 lftkf bridgeneer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