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高明 吴光磊 郭立月 李静
最近,我们对有机种植的玉米产量经过实际测产,终于有了准确的结果:有机玉米产量过千斤。
2006年起至今,我们在山东泰安、平邑连续开展了5年的小区实验和大田试验,我们的实验数据充分说明,生态农业不仅不会饿死人,而且让人吃得更好。除了增加了可食动物蛋白外,即使单纯的粮食产量,生态农业也表现不凡。
我们在弘毅生态农场内,利用0%的化肥,种植出来的有机玉米产量如下:小区试验实际测产(100平方米),用腐熟牛粪获得的产量为746.4公斤/亩;蚯蚓粪的为731.5公斤/亩;中区试验实际测产(524平方米)为 547.9公斤/亩。在17亩实验地段内,我们停止化肥、有机肥养地3年后,获得了上述产量。有机肥养地3年后,完全不用化肥的玉米实际产量,比起常规化肥农业模式(478.7公斤/亩)来,不仅产量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14.5%。
得到上面的产量,我们对土地进行了3年的调整,前两年有机玉米小麦的产量的确低于常规产量,严重时仅为常规产量的50~60%(因实验地为复垦地)。对于严重退化的耕地,进行生态修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为3年。这个产量的获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深翻土地,同时让土地进行了半年的休整,感谢平邑县开发办的领导,他们对我们的实验田给予了免费深翻(>50cm)的大力帮助。
即使我们等不起3年,当年的玉米产量,在有机模式下,大田玉米产量也可达455.8 kg/亩,小麦407.9 公斤/亩。这个结果是在另外10亩农田中,通过测产得到的。而我们用常规化肥产量的50%,另外50%缺乏的氮素以有机肥来补充,玉米大田试验537.7公斤/亩,比常规化肥农业高12.3%;小麦仅利用25%的化肥,产量也增加 13.5%。
我们的这一系列实验,澄清了一些对生态农业上的指责,即“搞生态农业会饿死人”。 有网友指责我们“显然不知农事,如果走生态、有机农业的道路。不知几人饿死街头。生态、有机必然意味着很低的产量。你甚至不知道,为了那一点点的增产,我们的农业专家有的付出了毕生的努力”。然而,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不直接通过生态循环途径,培养地力来提高产量呢?现在的人们一直是围绕种子做文章,甚至通过转基因来改变种子特性,而忽视了土壤的改良,农业专家穷其一生不能增产就不可避免了。
从我们的实验可以看出,如果人勤快,生态农业根本不可能饿死人,而且可能是中国未来农业的方向。 如果这个实验在更大范围上得到验证,那么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中国至少50%的化肥厂可以关闭,其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在生态农业实验中,除了粮食产量没有下降外,生态农业还将被农民烧掉的秸秆变成了可食热量。实验数据表明,每头牛每年可消耗2.1吨秸秆,产生约150公斤净肉,相当于750公斤粮食的可食热量。扣除养殖过程中消耗的300公斤粮食,即1头牛可带来约450公斤粮食,相当于直接增产(按两亩地1头牛算)45%。另外,每头牛还产出了约5吨牛粪, 这些牛粪施加到大田里,即使使用一半的化肥,还可带来10~20%的增产。这样的话,粮食增产是立竿见影的,何以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呢”?很显然,在种子上做文章提高产量空间已经很小,而大量的空间是在秸秆和土壤上做文章,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除了产生了牛肉、粮食增产外,还产生了大量的生物质能源。在实验地点所在的村庄,我们搞了130户用沼气,年产沼气9.2万立方米,相当于65.9 吨标准煤,减少因燃烧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177.9吨;有机肥还田还将农作物固定的大量二氧化碳埋葬在耕地中,这个值我们的学生正在跟踪测定。从以上分析看,生态农业增加了可食热量,连将食物加工成熟食的能量都产生出来了,怎么说会饿死人呢?那显然是为了推广转基因技术,强加到生态农业头上的不实之词。当然,生态学家主动生态农业阵地,也是任由上述不实之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目前,国家为了增加1000亿斤粮食,投资1000亿元用来发展农业科技尤其转基因技术。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与粮食增产没有直接的关系。“粮食恐慌”论给农学家带来了经费增加的大好机遇,但是科学家要解决的增产技术与限制中国粮食产量关键问题“南辕北辙”。因粮食价格严重偏低,农民进城打工,耕地撂荒;农民用地不养地,这两条才是限制中国粮食产量的瓶颈问题。实际上,只要国家增产粮食计划的经费能够让农民受益,再采取生态循环农业,中国人不但吃得饱,还吃得好,异常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为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并不能让农民受益,化学物质照样污染环境,地力照样得不到提高;配方施肥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化肥问题,徒增加了种地的麻烦。建议国家从中国农业的实际出发,将用于化肥、农药、农膜补贴的经费向农民倾斜,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循环农业道路。
(吴光磊和郭立月为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李静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