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干旱区造林透支了子孙水

已有 5271 次阅读 2007-6-12 00:10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干旱区造林透支了子孙水

蒋高明

        在干旱半干旱区营造人工林带来的另一个隐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是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带来的地下水位下降。全球性的地下水资源因埋葬深,难以弥补,被人们列为像煤炭、石油那样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子孙后代的生命之水。在“三北”防护林实施期间,人们为了尽快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见到树林,再加上在绿洲区开发耗水的农业(种植葡萄、棉花等),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造成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然而,遗憾的是,尽管人类进行了用地下水的努力,一些树木依然在死亡。《经济参考报》记者丁铭等2006年夏天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了上述问题,请看他们的深入报道:
        营造途经纵贯陕西省靖边县全境的灵榆公路,记者看到两旁的杨树林稀稀拉拉,大部分早已干枯死亡,活着的也都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县林业局的干部说,上世纪80年代建设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时,县里组织群众沿灵榆公路营造起了两条100多米宽的杨树林带,本来想靠这两条林带防风阻沙,但现在已经起不到这个作用了。5000公里,被誉为"绿色长城"。然而,现在这道"绿色长城"已有多处断档坍塌。
        不少地方把提高本地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考核指标,以数字增长为依据,以营林面积论英雄。结果,尽管树栽起来了,可是保存率和生长量却没有明显提高,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盐公路两旁,早年建设了大片以榆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但是,由于干旱缺水,现在这片林子已经严重退化,绝大多数都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年复一年地硬挺着当“摆设”,充其量也就是数字形式上的“存在”。据陕西省靖边县林业局林政稽查队队长刘庆林介绍:“红墩界林场现有三万亩林,其中衰败或枯死的就达一万多亩。基本不能胜任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重任。”类似的现象在“三北”地区比较普遍。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在过去的20多年间,这个县借助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累计营造乔木林80多万亩,如今已经有20多万亩树木踪影难觅,剩下的也大都成了"小老头树",而且枯梢衰败现象严重。
        在陕西、甘肃、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一些“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区,尽管一些杨、柳、松树林显得郁郁葱葱,可是天上降水稀少,这些树木不仅起不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但因维持生长大量耗用宝贵的地下水资源。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3毫米,造林没有地表水可用,主要靠开采地下水。随着以杨树为主的人工林向绿洲外围扩展,近年全市地下水位以年均50厘米的速度下降。现在,原有30米以上的井好多已经没法再用,群众都在打80米以下的深井,最深达到900多米。当地群众心疼地说:“由于我们这里降水进一步减少,大面积种树耗用的是我们的子孙水。”而人工林大量抽用地下水,绿洲外围更大面积的荒漠植被却因缺水退化,流沙活动一年比一年强烈。甘肃省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的万亩治沙林场,村民们在引水灌溉杨树林和农田。村民们说:“杨树费水,如果春夏不浇就会枯死。”民勤县绿化委员会算了笔水账:民勤县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1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6毫米,种一亩地的杨树等阔叶乔木,一年至少需要浇两次约400立方米左右的水。
        自1987年以来,由于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加之树木大量耗用,民勤县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2米至19米,最多下降了40米。直接造成全县13万多亩沙枣灌丛枯梢衰败,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呈死亡或半死亡状态,同时还造成10多万亩耕地、60万亩林地沙化,并有400万亩草场严重退化。真是用了子孙水,假活了人工林,真死了天然林(灌丛)。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位于东北地区西部,是科尔沁草原的主体。通辽市林业局干部告诉记者,过去,科尔沁草原地下水十分丰富。而今随着生态建设的大量耗水,这里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成为西辽河流域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甘城子一带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20多家造林大户和企业进驻这里开发沙产业,目前已经营造起六万多亩乔木林和经济林。但这些树木是靠大量引灌黄河水,或者耗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才得以成活保存。
        保活一亩苹果树每年耗水量要超过1100立方米。有些公司嫌引黄提灌费用高,就打深井解决水源问题,平均井深达到了150米左右,将“子孙水”都提前透支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好多地方因盲目扩大人工绿洲面积,导致“水退沙进”。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而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沙漠化土地面积多达3400多平方公里,占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0%。即使林业专家如沈孝辉等人,也认为在干旱区造林得不偿失,他们认为干旱缺水地区提取地下水进行生态建设,从眼前看是增加了一些植被,扩大了绿化面积,但从长远看,必然加快地下水的消耗,加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3096.html

上一篇:恢复中国草原生态的新思路
下一篇:草原造林合理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