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明报:下乡18年科学家推生态农业落地

已有 967 次阅读 2024-8-14 08:23 |个人分类:精神历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2024年8月11日,香港明报发表记者王佩凡现场采访文章《下乡18年科学家推生态农业落地》,报道了本团队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的生态农业长期实验。该长期实验表明,生态农业产量并不低,种养结合单位耕地面积上获得的可食热量更高,可养活更多的人口;而经济效益高于石化农业,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突出。

18年科家推生态农业落地 

化肥農藥等「六不用」果農追隨回歸自然與草「共舞」

科技改變勞作,在生態農業這裏完全是「逆道而行」.在各種科技增產聲中,生態農場打出的旗幟顯然十分另類,國内能接受生態農業概念的農民更是寥寥無幾。本報記者近日探訪了山東省一個生態農場,一位科學家在此「落地」進行生態農業試驗18年,其「不減產、保生態、漲農價」這些聽起來十分像噱頭的生態農業口號,是否能實現?

明報記者   王佩凡

 使用生態農業模式種植的麥田(近)長勢,比遠處的非生態農業模式麥田更好,記者採訪的前一天當地下暴雨,遠處小麥還出現大批倒伏情况。

                                                                     (王佩凡攝) 

蝴蝶飛舞,綠草叢生,各類植物交替分佈。 比起傳統農田,這樣的場景怎麼看都更像自然環境。讓農業回歸自然、讓作物與草共舞,是 生態農業的終極追求和目標。

學術界公認美國密蘇里大學土壤學家William Ablerche 於1970 年首次提出「生態農業」這一 概念。在中國,「生態農業」概念於 1982 年在 寧夏銀川召開的全國生態經濟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中國科學院大學蔣高明教授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新定義,即利用生態學原理設計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在全部種植或養殖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地膜、激素與轉基因 種子(六不用);或僅使用少量化肥而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學物質的農藥(五不用)。這兩種農業模式的要求高於目前公認的有機標準和綠色標準,包括不得檢出農藥殘留。

為了實踐自己的理論,2006 年7 月,蔣高明帶着生態農業研究課題和一支由十多個人組成 的科研團隊回到山東家鄉,高價承包一片低產田建立「弘毅生態農場」,開始了他至今18 年的生態農業新模式試驗。

牛糞堆地作肥料 少除草不施藥省工錢

我家果園一共40 畝,現在兩個人就完全足夠,施肥也夠。」和蔣高明農場邻村的果農仇先生,受蔣高明號召跟隨其做法。每次回村, 蔣高明都會去他的果園做技術指導。仇先生介 紹,果園施肥時,只把牛糞堆在地裏,牛糞隨雨水被植物吸收。他很少除草,不施農藥,不經常灌溉,果園因此更能節省工錢,而目前當 地人工費日趨高昂,僱用一個人一天要用 100  至150元(人民幣,下同)。除農忙時節外,仇先生平時很少回果園,他在外地還有一份公務員的正式工作,農場日常由他父親管理。

野草獻養分 為作物擋蟲災

深入果園內部,隨處可見牛糞和雜草,與周邊 田間、果園的寸草不生情况完全不同。蔣高明指出,農民們有關野草搶作物養分的認知錯誤。他 解釋道,所有的植物都含碳、氮、硫、磷這些元 素,農業生態最缺的是氮,不缺磷和鉀,因為土裏都有。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主要是碳水化 合物,都含有氮;氮素是有機的,回到地裏變成無機氮,變成氨根,甚至變成了多肽鏈,植物就能吸收,就當肥料回到地裏去了。

所以等野草死了以後,把養分還到地裏,其 實是貢獻養分。另外有草的地方,草的根系還 可以保水,即便早前山東碰上旱季,草根部還是濕潤的。一般人不知道的是,野草還可以當 做其他蟲類的食料。即便是被當做害蟲的蝴蝶、 蚜蟲、蝗蟲等,在生態農業裏,也有自己完整的生態體系可以依靠。

作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解釋起生態環境,卻毫不枯燥。他說,一般害蟲, 其實吃的是和作物相伴而生的草類。有了這些草,害蟲反而不會去禍害作物。但如果除草後, 這些害蟲物種感覺到有生存壓力,第一反應就是繁殖後代。繁殖了大量後代之後,又會來吃 作物,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而且害蟲們都有自己的天敵,只要實現生 態平衡之後,就不會出現蟲災。」所以,蔣高 明無論是種樹還是種地,都不需要一遍一遍地 除草,甚至他認為「與草共舞」才是最科學的方式。

車厘子貴市價3倍 未摘已售完

現場可見,果園內種了車厘子、奇異果等高 價水果。今年的車厘子又是豐收年,生態農場 的車厘子一公斤賣到 120 元,是市場上普通車 厘子價格的3 倍左右。雖然價高,車厘子長得 也比市售的小,且口感酸甜(沒打增甜劑), 但蔣高明說,其農場的車厘子十分受歡迎,許多果子還在樹上, 10 天內就已全部預售完,部 分在去年就被訂購。

觸動利益阻礙多 蔣高明:初心不變信心增

儘管聽起來,生態農業解決了現代農業的所 有問題,但在推廣實行的過程中仍然阻礙重重。 首先,生態農業出盡奇招地否定了生產邏輯, 也對農民的認知造成了衝擊。其次,不用化肥 農藥之後,許多化肥農藥廠都要關門大吉,這不止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也會讓一批人丟掉 工作。此外,消費者習慣了低價且口味改良後 的食物,生態農業提供的高價、未經改良口味 的產品,消費者也不一定能很快接受。

早前閉幕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在綠色轉 型提出了「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 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化改革 目標。

蔣高明說,他推行的生態農業,就是要用生態技術改變現有石化模式(農藥、化肥、除草 劑、地膜、激素等大量使用),建立良性的循環模式。過往有「中國搞生態農業會餓死人」的 反對聲音,蔣高明認為,實踐證明生態農業能實現。回看這場持續了十多年的試驗,「這個初心沒有變,而且信心越來越大了。 

新模式強調平衡可持續

现在超市内常见(有机食品),从分类上讲,[有机农业]更像是[生态农业]的一个分支,有机农业关注化学物质,生态农业更多地着眼农业生态关系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且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高。

元素循環 杜絕有害物質進食物鏈

植物學家蔣高明介紹,生態農業強調元素循環, 僅將被城市消費者帶走的營養,通過有機肥、綠肥 或生物菌肥的方式補充。在現有基礎上,化肥可減 90% 用量,農藥減少70% 至 80% 用量,並不會影 響產量,農藥是備用品,僅作為應急品使用,還可 消除現下嚴重的農用地膜污染。

同時,停止或減少化肥使用,增加耕地有機質, 可將溫室氣體埋藏到地下,土壤固碳是生態農業的 附屬功能。且從源頭杜絕有害化學物質如農藥、重 金屬、抗生素等進入食物鏈。

現年58 歲的蔣高明,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他還兼任《植物生態學報》副主編、 《生態學報》編委、聯合國大學(UNU)乾旱區問 題國際諮詢專家等多項職務。他最早提出自然恢復 理論,研究治理沙塵暴源頭,批評當局種樹治沙是 門面工程。備受關注的還有他的「畜南下、禽北上」 農牧業生態發展構想,即讓牛羊到南方吃秸稈,草原改為養雞。

弘毅生態農場建成後,這裏也成為蔣高明和學生 們的實驗基地,每逢莊稼收播季節,農場化身「知青樂園」。

市售多農藥 農民食自家菜

「我家菜都是自己種的,綠色無污染。」在山東很多縣城,田間巷尾的餐館裏,經常能聽到老闆驕傲地向客人炫耀自家的蔬菜無污染無公害。

「自家種的」和「外面買的」的區別,大多就在於給自家人吃的東西,不施化肥農藥。農民能自給自足 的,基本不買市場上的菜來吃。大家都知道是菜怎麼種出來的,用了多少化肥農藥,彼此心照不宣。

除去抗病的農藥外,對生薑、大蒜等作物打膨大劑已是市場默認的「潛規則」。為了防止大到畸形 影響作物美觀,還會再用類似「直瓜靈」(讓青瓜等變直)等輔助手段。甚至常見櫛瓜、黃瓜這些作 物買回家第二天還能自己長大一圈的現象。水果也 會注射甜蜜素等增甜劑來保證口感。這些「科技手段」也間接導致作物種子變異,進食此類作物的人類會否罹患各類疾病值得深思。

明报报道弘毅农场.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446414.html

上一篇:《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五十:从源头减少面源污染
下一篇:《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五十一:告别“白色污染”
收藏 IP: 222.132.20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