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植物生态学研究40年:历程、进展与展望(连载之六)
蒋高明 刘美珍 李彩虹 郭立月 原寒 徐子雯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文载中国生态学会主编《中国生态学学科40年发展回顾》,科学出版社,2020,pp.173-187
4 中国植物生态学研究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中国植物生态学创始人是侯学熠,他1952年从美国回来。本来他是学土壤的,后来改学生态,回国以后把植物生态学学科带动起来,成立的研究室叫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室。研究室成立后,国家启动资源调查等研究,要查清楚中国的植被类型、植物的分布,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工作。在那个年代,中国学者在国际刊物发表的文章很少。80年代中后期,有学者陆续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学成回国,带来了严谨的植物生态学实验方法,针对国内的植物生态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的严谨,成果不断出现在国际主流生态学刊物上。
应当说,从SCI学术论文发表的总数来看,中国学者紧追美国排名全球第二。植物生态学总体情况可能还好于其他学科。以往中国学者在《Ecology》、《Ecology Letters》等专业刊物上名字很少出现,而今经常在这些刊物上看到中国同行的名字(He et al, 2009; Lu et al, 2015; Niu et al, 2016; Yang et al,2016)。在《Nature》、《Science》等著名刊物上,中国植物生态学家也经常发表文献。
中国植物生态学,从最初的是跟着国际潮流转,到部分研究领先国际同行,实现了质的飞跃,反应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在一些研究方向上,中国学者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发达国家生态学家的关注,国际合作不断。在草原、森林、荒漠、高原等陆地生态系统,中国学者设计的国际大型生态学实验平台,吸引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科学家参与,合作成果不断出现在《自然》、《科学》及其子刊或《美国科学院院刊》等著名刊物上(Huang et al, 2018; Chen et al, 2018)。非常值得欣喜的是,一大批70后、80后、乃至90后青年才俊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国际著名刊物上。这些学者已经具有了优良的科研素质,具有了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资格,乃至在某些方向上超出对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植物生态学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过去40年来,尽管这个学科的研究体系已经建立,并且研究门类蓬勃发展,国家著名刊物上不断出现中国学者的名字,但是我们开展的很多研究没有摆脱英美的痕迹,都是在重复他人研究,或者验证他人提出的理论,较少有自己的创新理论。一些紧跟国际潮流的方向性选择,背离了中国自有的生态机制。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中国学者做大会主席的较少;在重要的植物生态学主流刊物上,较少有中国学者做主编或副主编,国际编委也较少;我们自己办的中文刊物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质量难以达到被国外同行经常阅览或引用的程度。
改革开放早期回国的植物生态学家先开展的是数量生态学研究,再后来他们又转向研究气侯变化和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第三代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一些学者,他们在国外经历时间长,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强调现代的生态学研究,更强调在国外发表论文,与国际竞争。目前,我们已经接近或超越了这些目标,下一步必须踏踏实实解决自己的生态问题了。否则,我们就会犯下花纳税人玩科学(Play with science)的错误,被后人所耻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