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北京技术转移的特点与问题

已有 3489 次阅读 2012-10-17 14:11 |个人分类:技术转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特点, 北京, 问题, 技术转移

[本博按语]本文摘自“首都技术转移的实践”。全文发表在《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7-2008)》,主编张耘,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第1版。重新登出做了修改。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经济中心,有着得天独厚、极为丰富的科技优势资源,知识创新能力雄踞全国之首。因此,在技术转移方面也呈现出多样特点。
1.北京地区技术转移辐射面广,成交量大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北京技术转移辐射面越来越广。据有关部门的数据,北京技术转移辐射到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和美国、芬兰、德国等44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北京的技术交易规模也越来越大。
2.对北京及周边省市经济拉动效应明显
北京地区输出技术有39%(成交总额)转移到各区县,对北京经济发展有明显促进带动作用,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各区县GDP的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这种拉动作用也可以从技术合同交易额中的技术性收入占GDP的比重表现出来:“十五”期间,北京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中技术性收入占GDP的比重连年增加,由2001年的1.66%增长到2006年的2.18%。
北京地区有47%(成交总额)的技术转移到外省市,对外省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对周边地区,吸纳北京技术前10位的省市,周边地区就占了5位,它们分别是:河北、山西、辽宁、河南、山东。
清华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北京市技术扩散强度增加1%,则能够带来接受技术扩散的省市区产出增加0.05%,而其他省市区技术扩散强度增加1%能够带来接受技术扩散省市区产出增加0.03% ”,“北京市的技术扩散效应在近距离省市区和远距离省市区之间存在的显著的差异,……近距离的省市区对于来自北京的技术扩散吸收能力更强,从而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推动作用。”
3.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北京技术转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信息、现代交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三大领域,成交合同金额分别占44.54%、10.83%和8.88%。其中,冶金、石化、煤炭、铁路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服务的项目占有很大比例。如冶金行业,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的“钢板连续热镀锌项目”,先后转让给济钢等数十家企业,加快了冶金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了冶金产业的技术水平,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4.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技术转移最为活跃地区
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研发中心的聚集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关村拥有各类研发中心500多家,其中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国内大中型企业承担国家科研与企业市场化任务的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民营企业独立设立或合作设立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各类中小企业孵化器等。与研发活动相伴而生的是活跃的技术交易。据统计,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交易额占北京市的68.60%,占全国的14.43%。对北京市和全国的创新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5.较少采用技术许可的模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更多地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而国际上较为通用的技术许可等模式我们则很少采用。
6.技术转移模式处于探索期,缺乏普适性
北京地区通常使用的技术转移的模式大多处于探索期,还未完全成熟。如技术拍卖,只是个别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偶尔为之,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方式;再如,“组建技术-生产联合体”,尽管这可能是未来技术转移的一种重要模式,但目前也还仅仅是少数机构在进行探索。这些模式大都缺乏普适性,其他机构无法完全复制。
即使是与国际用用模式相同的技术转移方式,北京地区也有自身的特点。如衍生企业(Spin Off/Spin Out Companies),国外由技术溢出而创办的新企业,在法律上一般与母体没有多大关系,而在北京则大多由母体控股和经营,如经营不善,则母体会陷入无尽的财务纠纷和法律纠纷中去。现在管理当局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采取措施,促使这类衍生企业与母体脱钩。
再如委托开发,日本的委托开发所涉及的主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技术,或者商业化比较困难的新技术,由国立技术中介机构代表国家将其开发事宜委托给企业,由国家提供开发经费,而北京地区的委托开发正好与日本的路径相反,是由企业将所需要的技术委托给研究院所或者大学进行开发,由企业提供所需经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3911-623511.html

上一篇:北京推动技术转移的措施(一)
下一篇:北京打造全国技术交易中心的思考(三)
收藏 IP: 124.207.102.*| 热度|

4 李方和 刘桂锋 赖世力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