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是做海洋水产的,属于应用学科,在江湖上可以称下三路。2015年底有幸中了个JSPS博士后研究员,来到东京海洋大学吉崎(竹内)研究室做研究,转眼已经1年半了,很快即将回国。本人管中窥豹,只谈谈海洋水产领域的中日差别。
首先说说这个吉崎研究室,教授是吉崎吾郞,此君可谓是大咖,40岁不到在鱼类细胞移植领域作了开创性研究,发了篇Nature,此后每隔几年都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海洋水产领域确属不易。现在50出头,已经在东京海洋大学本部、淡水基地和海水基地各有一个实验室,此君劲头十足,每两周在各实验室轮转开会一次,指导学生。本人在海水基地,主要由他的学生竹内副教授负责,我的JSPS的合作者也是竹内,吉崎每两周才来海水基地一次,所以与吉崎实际接触并不算多,但吉崎是实验室大老板,确是在其实验室做研究。此处表完,说说中日差别。
日本的教职一般是永久职位,少数是合同制,大学教师的考核压力不大,职称晋升与年龄资历有很大关系,教授名额非常有限;教师有比较体面的工资,收入与科研业绩关系不大,所以会经常看到有些日本教授的文章数量不多,研究还是延续着博士、博士后期间的东西。一个固化的社会结构像一潭死水,我确信这样的体制下,培养了大量的马屁精、天天混吃等死的人。优秀者如吉崎,快到50岁才晋升教授,已经是成名十年。若在中国,早就被其他高校挖走了。现在是科研大发展,争创双一流,举国上下、欣欣向荣。不管怎么说,这是好事。科研业绩与位置、帽子、职称和收入直接挂钩,科研人员压力巨大,也干劲十足。整体而言,国内更有活力。
日本式固化也并不全全是劣势,他们可能经过了大发展时期,已经建成了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这点我感受颇深,在国内实验基地和实验室相距甚远,做实验非常不便,试验材料养殖困难,基地的居住条件不佳;在日本这个海水基地、各式的显微镜包括激光共聚焦、电镜统统具备,而且管理维护良好,学生就在基地,而且基地生活设施条件远好于国内的一些基地。日本模式也使大学老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带学生实习,老师们都一丝不苟,这可能也与日本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有关。研究则更像是兴趣,学校会提供少量的稳定的科研业务费,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科研经费,那就要自由申请了。在应用研究方面,日本人围绕应用为中心开展研究,坚持做实用技术为目标,而不是以SCI文章为目标。比如吉崎,虽说他是因为开创性的研究发了Nature出名,但二十年来一直以来都是围绕着鱼类生殖细胞移植开展研究,致力于技术的应用。实验室研究生二十人左右,每年有4、5篇文章发表在主流期刊,并不算高产。总结而言,日本建成了良好的科研设施,也培养了高质量的学生,精巧的匠工,研究目标明确且持之以恒,这样的体制更能让人沉下心,适合沉下心做研究的人做出成果。
比较下中日海洋水产领域,比比文章数量和质量,国内教授并不比日本的教授差,戴帽子的教授可能还要强。但我们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方向更多的被利益化的考核机制扭曲了,这里不多言语,我想你懂得。个人觉得,科研就像金子塔,塔身我们比日本更粗,塔尖的差距还不是一点两点,文章方面可能是略有差距,技术层面的差距就更大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