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西北联大教授列传:化学教授虞宏正、张贻侗、刘拓、陈之霖…

已有 4865 次阅读 2013-2-3 15:45 |个人分类:西北联大往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西北联大教授, 化学教授, 虞宏正, 刘拓, 张贻侗

化学教授

虞宏正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字叔毅。福建闽侯人。生于1897年。1920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天津棉业学校和北京大学任教。1924年起,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1936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从事胶体化学研究,曾应邀参加德国胶体化学学会。1937年回国后,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北农学院教授。1945年至1947年,先后到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布乐克林高分子研究所和加州理工学院进修和考察。回国后,历任西北农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筹委会委员兼陕西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兼仪器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1966年去世。他在胶体化学和物理化学方面造诣高深,40多年来,曾在许多高等院校担任胶体化学、物理化学、热力学和量子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他特别重视化学基础理论,并注意用当代化学发展的新成就来充实教学内容,备课时总是先查阅大量资料和期刊,然后融会提炼,一丝不苟地写出讲稿,并善于启发式教学。他所设计制作的热力学公式转换盘极受学生欢迎。自入陕以来,他多年给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上课,不分酷暑寒冬,奔走于西安、咸阳与杨陵之间。他一贯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从30年代开始,即致力于热力学和肢体化学的研究。他所开创的土壤热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他也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结合西北地区特点开展改良土壤的科学研究,为创造新型细菌肥料、微生物固氮、同位素农业、地方病与生化微量元素等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亲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今水土保持研究所),参加筹备了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参与全国科协及陕西省科协和西安市科协的工作,并为中国化学会的成长、发展、壮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在《日本农学会年会报告》《中国化学会会志》《化学通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有《中国土壤分类》、A formula of adsorption from solution of electrolytes、《表面平衡热力学的研究》、Thermodynamics of interfaces in equilibrium?等论文。译著有《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1948年西北农学院曾举行过庆祝虞宏正教授任教25周年的纪念活动。

张贻侗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教授。字小涵。安徽全椒人。生于1890年。早年留学英国,是英国化学家、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拉姆赛的学生,获伦敦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和北平师范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主任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抵陕,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教授(兼西北师范学院理化系主任)、西北大学化学系主任和西北大学教务长及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陕西分会理事长。1950年去世。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在西北大学期间,尽心竭力培育后进,延揽人才,增置图书,扩充设备。他专长物理化学,造诣极深,为全国知名讲座教授,曾讲授理论化学、高等理论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定量分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等,并指导实验和进行课外辅导。他十分重视适应社会需要,多方联系工厂,安排学生参观实习,并增开化工原理、制革、造纸、石油化学等选修课。1945年,西北大学庆祝他连续执教25周年时,他利用当时教育部颁发给他的一等奖奖金法币5万元及各方筹款31万元,在西北大学设立了小涵先生奖学金?他致力科研,发表有多种论著,其中有发表于《西北学术》的《原子弹问题》、《偶极矩与分子结构》等论文。晚年力疾著述,提倡我国科学己有全国科学化,并总结教学科研经验,译注《理论化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其译文既忠于原著(Getman-Daniels著《理论化学大纲》,第7版,1941)又屡加己见,增益阐述,补充实例,添绘插图。其有未证公式,亦详细推导,订正术语,核定名词,全文浑然一体,为教学用书之佳品。1949年西北大学首席军代表赵仲池同志一到校即访先生于榻前,问候病情。继而,政府又派专人慰问,复拨巨额医疗费用为先生治病。他去世后,西北大学隆重举行追悼会,西北军政委员会江隆基部长亲临葬仪,并为执绋。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马叙伦部长挽帐赞为教师楷模

刘 拓  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大学理学院、文学院院长。字泛驰。湖北黄陂人。生于1897年。1920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担任手工图画专修科外籍教授课堂翻译。不久,考取留美公费生,在美国学习4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从1931年起相继任化学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西迁入陕,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等。现居台湾。他在西北大学期间,讲授过普通化学、生物化学、营养化学、农业化学、高等工业分析等,并开设毕业论文专题课。他担任理学院院长期间,严谨治学,添购实验仪器,充实实验室,还延聘北平名人专家来校作专职或兼职教授,使化学系教师的阵容之强在当时全国各院校中名列前茅。其兴趣广泛,善书法、能诗词,故曾兼任文学院院长。他在完成教学和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科学活动,曾积极筹建中国化学会。该会于1932年成立后,任北平分会会长,并积极组织北平化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正在庐山讲学,旋即赶赴西安入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学校迁往城固后,他利用城固的土特产资源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研制蜡烛、烤胶和造纸等,缓解了当时物资缺乏的困难。1942年应内江糖厂邀请,兼任该厂总工程师,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发表了不少论文。1945年抗战胜利后,赴台湾负责接收糖业。近年来他与陈立夫等合作翻译李约瑟的《科学与社会》共15册,在台湾出版。

陈之霖  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教授。浙江新昌人。生于1898年。1918年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京都帝国大学及研究院,历时11年。1929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广西大学、北平女子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教授、系主任。1932年与曾昭抡、郑贞文等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1931九一八事变后,从事防毒研究,用核桃壳制成高效活性碳,受到国民政府军政部嘉奖,并获得专利。19363月,赵大侔离任山东大学校长时,曾被推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与张怡荪、张逸樵三人临时主持校务,一说曾任山东大学代校长。抗战期间,研制成旧照相底片翻新法,获得专利。1937年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化学系教授。抗战胜利后,任上海中华酸碱厂(上海硫酸厂前身)副厂长兼实验室主任,从事白金硅胶催化剂研究,次年复与人合作创设物理化学研究所,利用煤气厂脱硫剂废弃物,以催化法生产硫酸试剂。建国初期,任华东化工学院教授,应国家急需从事浓硫酸研究,于1951年研制成高效钒催化剂,解决硫酸生产的关键技术,《解放日报》对此有专题报道。1986年去世。专著有《化学本论》、《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等。合著有《钱民初中化学》(上下册,钱梦渭,陈之霖著,世界书局)。晚年有《日本化学纵览的应用和考调》(调查和综述上百种日文期刊、图书)未刊稿。

赵学海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字师轼。江苏无锡人。生于1898年。1920年清华学校毕业赴美留学。1922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继续留校深造,1923年获得硕士学位。1935年间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后随校西迁入陕,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化学系教授。19398月至19408月在胡庶华任校长期间,任教授兼总务长。1942年在经济部与中国银行所属成都建国纸厂主持工作,并吸收西北大学毕业生朱裕民等在厂工作。1943年夏,因患痢疾病逝于厂内。

详见文献:

[1]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一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46页。

[2]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续第二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1-388页。

[3] 姚远主编:《西北大学学人谱》(第三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60页。

[4] 姚远:《西安历史大词典·民国西安词典·九-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年,第433-611页。

[5] 姚远主编:《西北联大史料汇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94页。

 

 

周名崇  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修士

朱有宣  东北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教授。字仲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5-659127.html

上一篇:西北联大教授列传:物理学教授岳劼恒、张贻惠、蔡钟瀛…
下一篇:西北联大教授列传:生物学教授郭毓彬、容启东、林镕、雍克昌…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