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姚远:炸不毁的西北联大抗战西迁精神 精选

已有 8619 次阅读 2021-12-1 06:13 |个人分类:西北联大往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炸不毁的西北联大抗战西迁精神

——在大学迁徙历史与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西北大学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

 

19377月底,日寇飞机轰炸夷平了南开校园,校长张伯苓在南京闻讯大痛,三十年心血毁于一旦,他愤慨地说:“敌人只能毁我南开物质,毁不了我南开精神!

西北联大齐国樑在电台控诉日军暴行,将张伯苓先生之言,扩而大之,即‘敌人所毁坏者,中国之物质,中国人之精神将因此而愈加奋励”

的确,九一八日寇一声炮响,东北大学前进的步伐戛然而止,

日寇摧毁了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法商学院和工学院,并占据文理学院,

日寇占据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学设施及重要器材悉遭劫毁,遗失殆尽,

日寇占据国立北洋工学院,用机枪肆意扫射,所有房屋设备、全部院产,悉数毁坏……

一、西迁南渡

谋国年年说帝秦,

卢沟战起尚和亲。

北门锁钥今何在?

南渡衣冠委路尘。    

排队久,点行频,

都无片语话酸辛。

谁知送往迎来者,

几度生离死别人。

吴世昌先生,曾在“九一八”后与其兄吴其昌绝食以促出兵抗日,因此被列入日本宪兵队黑名单,时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编辑的吴世昌先生那天饭碗也来不及洗,怆皇告别了北平,故有这首《鹧鸪天·平津沦陷后车站所见》。吴世昌到了西安,成为由平大、平师大、北洋工学院、河北女师合组而成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文理学院国文系的一名讲师。

教师的应聘之路最为漫长的要数汪堃仁教授了。19395月的一天,刚满27岁的汪堃仁一家四口终于逃出了日寇铁蹄下的北平城,踏上了西去西北联大应聘之路。他多方筹借路费,与妻子杨淑清,携带2岁的长女、尚在襁褓中6个月的次女,开始西北之行。从塘沽登船,经香港抵越南海防,换乘火车到昆明,再由昆明乘卡车穿过云贵高原,到达山城重庆,已是盛夏酷暑的7月。在重庆停留期间,敌机不时狂轰滥炸,尸陈遍地。即便如此,他考虑到内地教学一定很需要生理仪器,便自己筹款买了几套生理实验仪器,以备教学之用。复由重庆再度出发,带着仪器,由重庆乘江轮溯江而上,到了泸州,经成都、剑阁、广元,途中多次更换交通工具,有时还得步行,终于在19399月到达陕南城固。前后历时4个月,行程万余里。

19378月,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学生黄日骢 在南京实习后,告别同学回到老家江苏嘉定,见报载吴淞口沪战爆发,以及同济大学和上海医学院合组救护队北上参战,便立即赶到上海,至租界收容所参加救护工作经上海、南京、南通、泰县、汉口徐州、洛阳,到西安。他从19378月间至19381月初,历时4个多月120多天,辗转海路、内河、陆路1 400余公里,跨越上海、江苏、湖北、河南、陕西,一路北上,终于抵达西安,到西安临大医学院报到。

然而,平津三校刚刚迁到西安,日寇就开始轰炸西安,日寇逼近西安东大门,师生的生命与学校财产随时面临危险。

于是,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大于1938316日至420日的千里大迁徙。全校1 400余名学生历时一个多月,先从西安乘火车沿陇海路行近200公里至宝鸡,再徒步300公里,翻越秦岭到陕南城固办学,全程近1000余华里。出发前在西安采购的锅饼就有317袋、8 676斤,还有3 000余斤咸菜。

西安临大在迁徙途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迁到汉中,日寇追到汉中,继续轰炸……

一名教授和两名学生被炸身亡。

西北联大开始再次西迁南渡:

193931日李书田等20余名师生从城固到西昌全程1 079公里,历时12天,奉命创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19404月至1944年底,李蒸率全校千余名师生自陕西城固全部迁至甘肃兰州,5年间,在这条全程776公里的简易公路上,往返无数次,历尽艰险。

二、办学困难

西北联大李蒸常委在城固、兰州期间,与同仁们一起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他的一个儿子长到一岁半,患了胃溃疡,一个儿子只几个月就患了肺炎,均无条件及时医治而夭折,全家人痛心不已;19381020日至22日在重庆召开全国高级师范教育会议,通知他赴会,结果历经艰辛,遇洪水,坐滑竿,或步行,或乘汽车,从城固、汉中、宁羌、成都,耗时两个多月,才到重庆,返回时又等了三个星期的车,就这样还在四川购买显微镜、图书运回学校;1942年秋,他携妻女全家乘卡车迁往兰州,结果在过天水不久后翻车,李蒸与妻子均受伤,在荒无人烟的山坡等候救援车到来,由于车辆不继,连开学也推迟了20多天;他在兰州西北师院时,学校一穷二白,一辆胶轮马车是全校唯一的交通工具,院长进城也不例外,还要带回采购的教学和生活用品,学校的生活用水也要用饲养扥十几头毛驴驮运。他就是在如此条件下,维系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薪火

联大校舍分散在汉中的三县六处,来往不便,不少院系的教室设在庙宇和破旧的公房里,宿舍和其必要的教学设备全无,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一切物质设备均简陋不堪。

教师们大多住在附近农舍或临时住宅里穿的也很破旧。黄文弼教授的学生向玉梅回忆 黄文弼教授,一身中山装,不知穿了多少年,两袖发亮,肘下裂缝,我们望着他的衣服,常常联想到博物馆的陈列品。黄教授教的是边疆史,我们这些缺德鬼,常说教授的衣服没有边疆。可是我们上他老先生的课,却是全神贯注,肃静无声,下课之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反省到自己的浅薄和读书不切实际胡国钰教授把抗战后期物价一日三涨所致的艰难生活比喻为“活蒸螃蟹”,欲活不能,欲死也不能很快地死去,只能饱受煎熬。那时,论穿的,他一年四季仅有一件蓝色大褂,冬天充入棉絮成了棉大褂,春天扒出棉絮再当单衣。长子上西北大学,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看到特务横行校园,他成天为此担心;妻子更是念子心切,以致患上精神分裂症,一天去黄河边散步,竟失足掉进黄河,不幸丧生。教师们虽然生活困难,但大多数教师踊跃参加各种抗日献金、捐金,节约、捐助前方将士寒衣,认购救国公债等运动,尽心尽力地搞好教学,执意留在陕南偏辟山乡,坚持工作,不愿意离开联大。

学生生活更为清苦大多仅靠微薄的贷金和公费来维持最低的学习生活。学生伙食八个人一桌水煮的白菜连盐都没有!有警报(没有饭的术语)!打游击(乘机多盛一碗)!倒霉!(吃一口沙子)!即所谓水煮白菜一口当时,学生多会自己缝制,取布一块,上边挖洞便是夏季背心,长裤膝部臀部磨破了,从膝部剪去下腿,补之于臀部,便是短裤。风尚如此,皆不以为陋。然而,大家在精神上确很愉快,读书风气之盛,超过任何时期,虽说身穿短裤,足蹬草鞋,但手不释卷,乐趣盎然。坝上长夜,七星寺灯火,由于教室少,照明设备不足,学生白昼与夜间轮流学习,彻夜不眠。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大学前茅。

三、抗战西迁精神来源

西北联大校歌这样表述:

并序连黉,卌载燕都迥。

联辉合耀,文化开秦陇。

汉江千里源嶓冢,天山万仞自卑隆。

文理导愚蒙;

政法倡忠勇;

师资树人表;

实业拯民穷;

健体明医弱者雄。

勤仆公诚校训崇。

华夏声威,神州文物,原从西北,化被南东。

努力发扬我四千年国族之雄风!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教职员公开声明:

抗战以还,全国怒吼,东西北战场皆有极壮烈之战绩与牺牲,其在前线将士,尤能以血肉体躯筑成堡垒,前仆后继,有死无退,庶使敌人了然我国名城可陷,阵线可毁,而全民族抗战到底之共同意志,永不可夺也。……持久抗战,最后必胜。同仁等深知,救亡图存,高于一切,学术研究,岂有他途。当此危关头,愿率千百青年学子,……贯彻抗敌大计。

徐诵明在任内首先提出:“誓必尽逐倭寇,光复河山”“于长期抗战之中,作建国储才之计。“在抗战时期,最高学府学生应如何救国:不一定非拿枪到前线去才是救国,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抗战力量,也一样是救国” 战时教育,不应失平时教育模型。

李蒸常委的概括:战时教育以“养成国家观念”和“培养民族意识”为主旨。

李书田常委的提炼:“抗战期中,一切思想行动均以抗战为目标。

西北联大抗战西迁精神经过概括和凝练,表述为

名城可陷,阵线可毁,志不可夺,以身铸垒,前仆后继,有死无退,救亡图存高于一切的抗战意志;

植根西北,融汇世界,公诚勤朴,赓续文脉,不降水准,以笔做枪,民族为先,忘我奉献的使命担当;

导愚蒙,倡忠勇、树人表、拯民穷,开秦陇,化东南,幷序连黉,铸成国族的办学抱负;

有学识,有抱负,求进步,负责任,宁做大事,不做大官,做顶天立地国民,不做嗜利之徒的育人理念;

名城可陷,志不可夺的抗战意志;植根西北,融汇世界的使命担当;幷序连黉,铸成国族的办学抱负。

凝练:团结御侮,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勇毅精进,兴学强国的创业精神;务实求真,拓荒进取的科学精神;公诚勤朴,矢志报国的奉献精神。

西北联大精神经过80余年岁月的凝练,积淀了丰富的内涵,激励了一代一代师生,也形成了一批联大精神的优秀代表:

开创西北矿冶事业、将现代工程教育制度远播西康、创立冶金物理学、长寿107岁的魏寿昆(1907—2014)院士;

植根西北63年、终身献给祖国体育事业、长寿107岁的王耀东教授;

行程3万8千公里、首次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首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千里无人区、启我国丝路考古的黄文弼教授;

1936年入学西农、用“碧蚂1号”救了大半个新中国、扎根西北58年的赵洪璋(1918—1994)院士;

提出“时空统一”进化分类、创建我国第一家和全球最大的昆虫博物馆、号称蝶王、扎根西北69年的周尧(1912—2008)教授;

1944年入学、扎根西北60年、行程数万公里,治疗患者万余例、挽救晚期患者手术千余例、死后葬于麟游县工作基地的殷培璞(1924—2004)教授;

为求专业对口不做教授而当练习生、发现“孔氏忍冬”、创建9万余种标本的西师植物标本室、扎根西北执教50年的孔宪武(1897—1984)教授。

他们是西北联大校训“公诚勤朴”“公诚勇毅”和西北联大精神、西北联大理念的践行者、传承者和楷模。

这种精神的来源:

来自于汪堃仁万里应聘的途中;

来自于黄文弼开启丝路考古的伟大实践中,来自于黄国璋川康考察途中;来自于郑资约接收南海诸岛的1200海里行程中;

来自不做“东亚病夫”亡国奴、冒险西迁,终身体育救国、体育报国的王耀东教授;

来自于为抗战救国找矿的魏寿昆院士;

来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血性、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来自数千里史无前例的西迁南渡和“并序连黉”“联辉合耀”的高度文化自觉

来自开秦陇、化南东、导愚蒙、倡忠勇、树人表、拯民穷、铸国族、扬雄风的西北拓荒

来自日机的轰炸之下,来自辗转数千里大迁徙的途中,来自泥巴茅草屋的教室里,来自破庙旧祠之中,来自风餐露宿的大漠驼背之上,来自那些衣服肘部磨得发亮、袖口、下摆“无边无疆”、过着“活蒸螃蟹”般生活的教授们之中,来自“水煮白菜一口沙”“长袖变短袖、长裤变短裤”“昼夜灯火无眠”的近万名优秀学子之中。

它已经成为我们珍贵的精神遗产,并成为我们深厚文化底蕴的要素!并且,我们的一切尊严都源于这种精神,所有的名欲、物欲和情欲,只是人类向动物的一种褪化,而唯有此精神财富才会促使我们不断走向更高文明。

 
        姚远2021-09-23厦门大学“大学迁徙历史与文化研讨会”大会发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5-1314604.html

上一篇:姚远:城固时期国立西北大学概况
下一篇:姚远:徐诵明助贺诚开办上海达生医院
收藏 IP: 117.136.86.*| 热度|

13 杨正瓴 杨顺楷 尤明庆 史晓雷 宁利中 王安良 张晓良 黄永义 孙颉 陈志飞 胡泽春 吴斌 郑秀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