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立西北大学侨寓城固记》纪念碑落成仪式上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85年以前的1938年3月16日,因为日寇逼近西安东大门,西北大学的京源前身——由平津“四校一院”合组而成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全体师生,徒步千里,翻越秦岭,南渡汉中。迁徙途中的1938年4月2日,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一电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4月20日最终落脚陕南城固,并于1939年8月8日改为国立西北大学。从1938年4月20日落脚城固至1946年6月11日行政中心迁离城固,首批迁移教职员开始在西安校址办公,城固校本部改为留守处。在城固办学八年一个月零 21天。
为纪念“西大”在城固的八载岁月,学校委托中国文学系主任高明教授撰文,校长刘季洪于1946年4月30日在校本部立石,以为永久纪念。
此碑与西南联大告别昆明时由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于1946年5月4日所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为两大抗战名碑。二人均将战时大学迁徙远溯至古代的三次南渡,冯友兰还将西南联大列为第四次南渡。然而,不同的是,古代的三次南渡皆未北返,西南联大却全部北归,西北联大则化身为“国立西北五校”,特别是国立北平大学成为战后唯一未能复员的综合性大学,可谓“遍插茱萸少一人”。如张岂之先生所说:“无论是西南联大的南渡北归,还是西北联大的扎根西北,都是抗战时期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
因此,此碑的另一个意义是: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发祥地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和开埠较早的东南沿海文化的一次历史性融汇;它重启民族发祥地周秦汉唐文化的发育、激活了自宋元明清以来渐趋式微的西北文化,注入新的现代元素;它见证了邵力子早在战前即力主北平大学迁陕改为西北大学的远见;它见证了西北大学京源播迁丰镐,陕源借势再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华丽转身为西北高等教育之母的伟大一幕;它见证了文理工农医师范综合——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祖国大西北的展布和一举扭转“重床迭屋”式高等教育畸形布局的伟大历史过程;它见证了西北大学发扬民族精神,融汇世界,肩负西北建设重任教育理念的形成;它见证了西北大学矗国之偏隅,立世之栋梁,开启丝路考古,接收南海诸岛,将现代高等教育制度从平津向西北推进数千公里的广袤办学范围和宏阔学术视野。
这就是此碑所载,这就是此碑的意义!
姚 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