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三访西南联大办学遗址的感叹

已有 1701 次阅读 2023-12-16 18:10 |个人分类:西北联大往事|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三访西南联大办学遗址的感叹 

16年前的2007年,我刚刚结束在清华大学为期一年的高访回到学校。受时任西北大学副校长方光华先生的委派,独自一人前往昆明云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云师”)出席首届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组织与会代表参观西南联大办学遗址、西南联大博物馆,以及云师落成不久的呈贡新校区。会上,我与来自北大、清华、南开的代表被邀坐主席台,晚间又作为“西北联大代表”与数百名学生对话,起初不免诚惶诚恐,后来竟然大谈西北联大。2013年,昆明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编辑岗前培训班讲课的间隙,忍不住前往第二次参观,补拍了很多珍贵的照片。因此,2023年这一次是第三次踏访此地了(2023-11-2711-29),同行的有我的关门弟子之一伍小东博士和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办公室副主任杨涛。


1  云南师大主办的“第五届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从2007年开始,已经举办了五届

 

感叹之一:把校史写满校园!

对云师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西南联大的第一印象是“把校史写满校园”的创意。

战时西南联大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战后留下一所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其余全部北归。因此,在重新规划时,其呈贡新校区被凿成两湖一渠,北湖象征北大、南湖象征南开、一渠即清溪,象征清华。

其余,在会议室、教室、走廊、道路,以至于操场、宿舍,到处布满有关学校历史的照片,而在路旁、湖边不时可见人物雕塑纪念亭、纪念碑等校园文化设施,就连小卖部、超市、宾馆均有文创产品或校史书籍可买,有故事可讲,可谓“把校史写满校园”。昆明市近郊西南联大时期教授们住过的房屋也被铭牌标示,已成著名旅游景点或“农家乐”品牌。

近年来,云师用好用活“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品牌,把西南联大旧址建成全国最集中的西南联大办学历史展陈基地,打造联大品牌诸如:邀请世界级诗人和文学家,举办“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举办“印象西南联大”,全国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将西南联大列为专题将西南联大专题列入形势政策精品课、通识课,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在本科教学中开设“西南联大研究专题”选修课在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点中设立西南联大研究方向;探索实施“朱自清”班、“杨武之班”等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从校史研究中挖出了党史的宝库。据统计:在西南联大学习过的地下党员共有20615位师生为了争取独立、民主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有10名是地下党员。就此,云师持续开展历史物证征集保护、口述历史采集与学术研究工作,共征集西南联大历史物证300余件,翻拍、扫描物证及资料千余张,整理资料15万余字;采集影像资料800余分钟,笔录口述历史10余万字2023年以来,西南联大博物馆已接待党史学习教育参观121场次,现场教学26场次。党史学习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立德树人中。

感叹之二:成为“国字号”教育救国圣地!

国内老牌大学,大多有校史馆或留下来的办学遗址,然而,像云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做成“国字号”教育救国圣地者,恐怕并不多见。

2020120日,我们的领袖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他沿途察看“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西南联大原教室、革命烈士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等标志性建筑。他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参观,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他指出:“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他强调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云师老校区,即“联大校区”,设有西南联大博物馆, 馆区内现存西南联大时期遗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梅园、民主草坪、李公朴先生衣冠冢、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其中,博物馆所辖景区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1  云南师范大学“联大校区”大门

对云师而言,西南联大这段历史、这个遗址,这个博物馆以及图书馆保存的西南联大时期藏书,已经成其招牌。整修改造过的西南联大办学遗址,面积是过去的两三倍,入口处还专设接待服务中心,新增了五六座仿制教室。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复西南联大图书馆成为新的博物馆,地表近两层,数层下沉,于20181031日开馆。展陈面积达3400余平方米,2300平方米展厅面积,VR情景互动,外加14个西南联大历史遗存,展出实物及各类档案1000多件,历史图片1200多张,新增了西南联大与抗战、西南联大与云南、西南联大的云南情谊等板块,一批珍贵图片资料、档案材料、视频资料和抗战实物在馆内首次公开。现成为云南“网红打卡地”,每年接待来访参观的国内外游客达90余万人次。

我们驻足于新馆最底层的校友馆,一处曲面显示屏,可触屏显示创校以来全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姓名。这里成为每位到访校友必到之地,总要搜出自己的姓名才肯罢休。

感叹之三: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的共性与个性

张岂之先生指出:“无论是西南联大的南渡北归,还是西北联大的扎根西北,都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对此,通过漫长历史风雨的洗练,才能看得更清楚,也就是说,我们越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联大及教育实践的成果就会越加珍惜。”

    

2  西北大学应邀出席2007年首届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以及

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与西北大学合作研究的项目申报书和批文

其实,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1937821日,教育部长王世杰致浙江省政府主席兼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朱家骅电,“拟在长沙、西安两处筹设临时大学各一所”“由中英庚款拨长沙、西安两所开办费共一百万元”; 1937910日,教育部16696号令一纸命令,长沙临大和西安临大同日成立;1937111日,两临大在长沙、西安同日开学;193842日,又是一纸命令,于同日分别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个性也很明显,即一个是几乎全部“南渡北返”,一个则是“扎根西北”,国立北平大学更是整建制地永留西北。

说起千里大迁徙呢,也是各有特色。

西南联大:1938年从219日到428日,300余名师生穿越西南腹地前往昆明,行程1600公里,历时43天。

西北联大的迁徙则有三次:第一次:1938316日至420日,1400余名师生从西安经宝鸡翻越秦岭迁往汉中,历时35天,行程600余公里

第二次:193931日至李书田等20余名师生从城固到西昌全程1 079公里,历时12

第三次:19404月至1944年底,李蒸率全校千余名师生自陕西城固全部迁至甘肃兰州,5年间,在这条全程776公里的简易公路上往返无数次。

    

3  《文献》19382卷的报道《沦陷区各大学西迁后之现状》和《青年抗敌特刊》193825期的报道《沦陷区域各大学西迁内地后现状》。这些报道中高校的排序表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已经成为我国战时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和10所主要的战时大学之一,并在全国高等学府中,以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的顺序,名列战时著名大学前茅

 

          

4《教育通讯》1938年第4期对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04-02同一电报分别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迁徙状况的报道

 

西北、西南两所联大,实现了东部现代文化与西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次历史性对接和融汇,将其汇入重整河山、赓续文脉,拯救民族的主流,成为西南西北两个最大的文化高地、教育高地、工业基地和国防后方基地。大学西迁、工业西迁,形成西北、西南两个最大的高等教育基地和工业基地,极大地推动了西部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西北大学 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    伍小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5-1414091.html

上一篇:在全部校史中最重要者莫过于学科史
下一篇:第十二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综述
收藏 IP: 123.139.15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