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姚远著:西北大学学科发展史 ▪学科源流概述▪ 内容提要-目录

已有 1419 次阅读 2023-7-18 07:41 |个人分类:西大百年往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姚远.西北大学学科发展史▪学科源流概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

     西北大学学科发展史

      学科源流概述

【内容提要】西北大学地缘于陕,学缘于京,发源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末年,创设于动荡不安的民国之初,涅槃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兴于共和国百废待兴的火红年代,奋起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它厚植铸成国族的大学精神与底蕴,传承扎根西北的先进文化与传统,坚持融汇世界的宽阔视野与志向,远承周秦汉唐三千年文明,近传变法兴学百廿薪火,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学之路。基于京陕两源的史实,首次梳理了晚清以来120年间西北大学学科发生发展的线索,并以文、史、哲、经、法、数、理、化、生、地、质、医等影响深远的学科为经,以学科源流、学科贡献、学科师资和教育理念等要素为纬,首次对学科演变和发展作了全面的考察。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一是西北大学一贯贵师重傅,将师资视为学科建设之本,视为立校根本,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承担了救亡图存、开发大西北、建设新中国的神圣使命,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截至2022年,从教师和学生中,走出了32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两院院士和9位国际研究机构院士。二是形成1492人的教授群体,几乎半数以上与西北联大有关,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西北大学教师的骨干。三是形成考古学科和地质学科两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产生百余项重大理论创新、学科分支开拓或重大发明发现。其中尤其是黄文弼徒步38000公里、开启丝路考古,以及郑资约与四位西大地理系学生漂泊两千余海里,接收南海诸岛,实测十一段线、勘查南海国界,命名岛屿岛礁,并经傅角今、郑资约测绘制图向世界公布,实属史无前例的重大贡献。它极大地扩大了西大人的视野、眼界,由过去的西北,扩大到了南海,东西活动范围达到6000余公里,形成大漠与大海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客体,在西大学科建设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四是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植根西北,融汇世界的办学理念。陕西高等学堂监督樊增祥提出“于欧美之上,积愤求通”的思考,西安中山大学教务长杨励三提出“振发我民族努力奋斗,独立自营之精神及意志”的主张,西北大学教授郭文鹤提出“发扬我民族之精神,融合现世界之思想”的理念,这与黎锦熙教授“铸成国族”的观念,以及李仪祉校长“教育家的眼界”“不能不注射于世界教育”的命题,构成了系统性的教育思想。张凤翙会长和杨钟健校长提出将西北大学建设成为“西北文化的基石”的办学使命,新中国时期,侯外庐校长、张伯声副校长再次提出“我们要分担起西北建设的重大任务”。这些论述说明,从晚清民初到抗战时期,直至新中国时期,西大的教育理念,经历战火洗礼,凝聚淬炼,不断创新升华,已经成为迈向新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西北大学学科发展史

    学科源流概述

   目 

       出版说明

        图版

        序            郭立宏

第一编  两源发育的进程与格局

第一章 陕源西北大学

          一、陕西大学堂、陕西高等学堂

二、省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大学

三、西安中山学院、西安中山大学

四、陕源西北大学中辍后要求恢复的社会舆论和政府举措

第二章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一、筹备工作和组织架构

二、国立西安临时大学623

三、南渡汉中

第三章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一、改组概况

二、绛帐重开

三、国立西北联合大学623

四、学术研究活动

第四章 国立西北大学

          一、校政概况

二、国立西北大学414

三、学术研究

四、国立西北医学院的并入

五、迁离城固

第五章 京陕两源的合流

一、以“国立西北大学”名称统冠两源

二、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科基础

三、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的学科基础

四、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的文理科师资基础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京陕两源的进一步融合

一、迁回西安陕源西北大学旧址

二、京陕两源师资的代际传承

三、“四专”并入与地方高等教育的融合

四、世代更替和523系科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的学科变化

第二编  学科分支的主干与系统

第七章 人文社会科学(上)

一、哲学学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三、经济学科

四、法学学科

五、文学学科

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七、新闻传播学科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下)

八、历史学科

九、考古学科

十、中国史学科:中国思想史学科

十一、中国史学科:民族史学科

十二、世界史学科

十三、公共管理学科

十四、艺术学科

第九章 自然科学

一、科学技术史学科

二、数学学科

三、物理学科

          四、化学与材料科学学科

          五、生物学科

          六、地理学科

          七、地质学科

第十章 工学、医学与体育

一、化学工程学科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       

          三、信息学科

          四、医学学科

五、体育学科

第三编  学科建设的成就与贡献     

第十一章 师资培植历来被视为办学根本

一、相继有1 492名教授在校任教

二、从师生中走出的学部委员、两院院士和国际科学研究机构院士

三、师资力量发展现状

第十二章 学科建设始终被作为发展的核心 

          一、1956—1978年间仅有19个研究生招生专业

二、1978—1992年的第三批博士、硕士授权学科喜获佳绩

三、1992—2012年的“211工程”促国家重点学科获历史性突破

四、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就

五、国家级教学成果       

第十三章 科学研究被提高到“特殊使命”的高度

          一、战时科学研究管理

          二、战时学术奖励

          三、战后学术研究计划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科学研究活动

第十四章 改革开放和“211工程建设以来的科研成果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全国科学大会与获奖科研成果

二、科学研究发展现状

三、人文社会科学省级一等奖以上部分科研成果

四、自然科学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部分科研成果     

第十五章 地质学、考古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一、“双一流”建设的背景

二、地质学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三、考古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

 

第四编  融汇中西的抱负与理念    

第十六章 “发扬我民族之精神”

一、振发民族“独立自营之精神”与“大学教育之责”

二、“发扬民族精神,必须研究学术”

三、“铸成国族”与“西大之责”

第十七章“融合现世界之思想”

一“取人所长,益我所短”“于欧美之上,积愤求通”

二“教育家的眼界”“不能不注射于世界教育”

三“融合现世界之思想, 必须研究学术”

第十八章 “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

一“西北不竞,岂国之福”

二“建设西北,必须研究学术”

三“我们的特殊使命”

第十九章 承续西北联大,“总结过去,规划未来”

一、新校庆与扎根西北办学传统

二、“新三风”与“三三制”

三、“最高学府所负责任”与“国家需要的缓急”

四、立足秦岭,会通中西,走向世界

第二十章  “继承”“吸取”与“走出自己的路”

一、“传统”“国情”与“发挥地区优势”

二、“学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教学为中心”

三、“要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作为中心环节”和“头等大事来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5-1395744.html

上一篇:黎元洪特赦钱鸿钧
下一篇:在全部校史中最重要者莫过于学科史
收藏 IP: 210.27.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