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邮票上的辛亥革命痕迹

已有 8903 次阅读 2011-11-9 07:13 |个人分类:胡适鲁迅|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邮票, 辛亥革命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看到我父亲留下的集邮册里面,有大清国转民国时期的邮票,挺有意思,贴几张样品(图一)。当年改朝换代后,新邮票来不及印,只好在大清的蟠龙票上加盖“中华民国”先凑合用。其中的历史,我父亲在邮册中留了些文字简述(图二),我就不啰嗦了,说几句其它方面的话。大清国时,邮票面值为分,最小有一分的。那个时候的钱和现在的钱相比,不知有多大差别。其次,邮票上面有英文: One cent (一分) Chinese Imperial Post(大清国邮政)。按现在的英-汉翻译,应该是大清帝国邮政。那个年代,英国人心中大英帝国就是全世界;中国人心中全世界就是大清帝国。差别在于一个非得卖鸦片,一个不得不买鸦片。

     郭嵩焘1876年出使英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外公使。出使西方蛮夷之地“事鬼”,朝中士林冷嘲热讽,家乡父老群情激愤,几乎烧了郭嵩焘家在长沙城里的房子。出使过程中,郭嵩焘将自己旅途日记寄回国内, 刻印成两万多字的小书《使西纪程》,内容涉及途中所见所闻、西方的民主制度、现代教育与科学、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等等。实话说,我现在读这本书,仍然觉得挺有意思。但当时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 后来《使西纪程》落得个毁版之厄。郭嵩焘回来后,也是晚年冷清,白头萧索倚闲阶。在那种环境中,大清帝国的邮票上怎么会印英文呢?这个问题,大概只能去问皇上了。对于邮票上都要印外国文字的满清皇朝,革它的命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中华民国的邮票正式出来时,已经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尽管也在英国印制,但邮票上没了英文,面值也从元起跳,可以感到天变了。

     人类历史上过去的这一百年,可以说是波澜壮阔。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冷战,各种局部战争,尝试了各种惨烈变革的社会实验,最后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国的这一百年,更是史无前例。和历史上的中国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这一百年中,这个出自古老东方文明的社会被西化和现代化了。而这个过程,充满了心酸、无奈、屈辱,当然也有自豪与光荣;一种混杂的心情,不同的人,尝到不同的味道。此外,财产的大规模转移,也是史无前例:地主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铁血之下成为公有财产,倒手又转变为权力者的私有财产。一种独特的再分配方式,重现了历史的一贯规律:打天下的人,才配坐享天下,无论借口是什么。

     一百年的混沌后,那个几千年古老文明的内核还在,很难被完全溶解,但已经面目全非,看不大清楚了。就像现在的北京城,一个各国建筑师们的实验场,各种令人称奇的建筑作品,亮丽闪光,一段段地缩短着当年土气的琉璃瓦宫墙,一块块侵吞着曾经灰色的四合院民居,最后把北京变成了个建筑大杂烩的都市。如今,你到哪儿才能找到真正的北京?所以,文化又成了个问题。

     对于如迪拜这样的酋长国,东化也好,西化也好,文化也好,都没有什么关系,有人来住7星级饭店撒钱才是硬道理。但对有几千年辉煌文明的中国,这却是个问题。这一百年的沧桑,让很多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一直耿耿于怀。从极端的崇洋媚外,到极端的民族主义,几乎都是这种心境中的产物。能理解这种尴尬的人很多,但总有一种无奈的心情。走进自己新装修过的家,大家感觉都很好。可是你仔细看看自己的家里,除了壁上的水墨画,床上的丝绵被子,厨房里的碗筷,还能在自己的家里找到什么来源于中华文明的东西?更不要说教科书上的内容了。在革了文化的命三十年后,如今终于又意识到尊严和被尊重是钱买不来的,得从文化开始,是一种进步,虽然绕了一个很大的弯。

     一百年的历史,看上去是沉重的,很多的人命被碾得粉碎。可是换来的,希望不会就是在大清蟠龙邮票上打上“中华民国”几个字那么简单的结果。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506101.html

上一篇:钻过天下第一洞
下一篇:南极燕鸥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62 刘艳红 王安邦 齐伟 刘用生 马红孺 武京治 曹广福 魏东平 马磊 黄晓磊 武夷山 张珑 陈湘明 朱志敏 肖重发 郭向云 刘洋 熊李虎 蒋迅 钟炳 陈永金 许培扬 王桂颖 刘立 高建国 刘俊明 傅云义 杨正瓴 梁建华 刘博 王节涛 陈绥阳 谢鑫 曹聪 雷栗 张有学 杨月琴 孙永昌 苗元华 刘钢 黄锦芳 杨华磊 王德华 李学宽 吴云鹏 曾新林 吉宗祥 李方和 杨学祥 张天翼 吕乃基 卫军英 韩枫 poetofsoul niming007 ycjyf crossludo xqhuang tuner lrklx waun zg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