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空读点闲书,如今已是一种奢侈。当年有时间读书时,没有多少书可读;如今书籍如海,却没有了读书的时间;或者在茫茫的书海中,不知道该读哪一本。去南极时,捡出几本书带上,其中有孙郁的《鲁迅与胡适》。准备着如果刮风下雨,不能出去工作时,可以翻翻书杀时间。结果船上的晕船闹腾,岸上的冰天雪地,根本就没有机会去翻书。后来又把书带到了戈壁滩上。有时路上汽车加油的那会儿,或者早饭后、出工前的一点时间,翻几页书。最多的时候,是炎热的中午,吃完午饭大家午休时,我就坐在地上,靠着车轱辘,可以多翻几页书。 颠沛流离,加上我在书上乱画的恶习,把一本书折腾得不成样子了,一副被读过了的模样。
这本书的作者,我就不介绍了,网上可以查到。该书力图以一种平衡的观点,来考究两个中国现代史上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在一个被扭曲了的历史中,一个黑漂成白、白描成黑的语境中,一个把说过了千遍的谎言当成真理的受众面前,这种努力, 不一定有什么结果。但能心怀公平,还原历史,取真而不是取宠,去评判过去的人物,需要勇气和智慧。读这样的书,最大的一个感慨,是发现人们有多么的健忘。在历史的进程中,那种在泥浆里打滚的糊涂,让人,甚至读书人,满眼都是朦胧。可悲的是,被蒙蔽的人,通常也是最坚决捍卫蒙蔽自己的人的人。幻想着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捏着真理的尾巴,扮着英雄的模样。
读这样的书,很难不联想到当下。我们现在讨论的很多问题,100年前就讨论过了。比如最热门的一个,是关于留学海归。胡适一九一四年留学美国时,在《留美学生年报》上,发表了一篇非议留学的文章:《非留学篇》。这篇文章,对毛泽东决定不去法国留学,多少也起了点影响。胡适在文中阐述了四点: 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那个口气,很有点愤青的味道。从历史的理解到说理的明白,现在的各种类似议论,很少有能超过它的。在胡适的心中,堂堂大唐之裔,居然要到当年到中土来学文字的小日本、或者夷蛮之地去学习,简直是有辱斯文。但是,中日战争的结局,胜负已决。作为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古老文明,只得不耻下问了。一个正在留学的青年,为什么写这样的文章?显然,胡适这个被标签为西化代表的知识分子,骨子里是一个充满传统中国文化的人。他的“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一直说到如今。一百年,也许是一个太短暂的时间,让人们去明白一点事。
我很同意孙郁的看法:胡适更多的是一种理性,而鲁迅则在精神层面上无与伦比。鲁迅只能生在鲁迅的时代。他所鞭挞的东西和方式,现在没有人再能仿效了,尽管会骂人的人不少。可以想象,如果那时政府懂得钳制言论,他的辛辣文字不能自由的发表,世界上就不会有鲁迅。最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在讨论文革时,有这么一段论述(第968页):“在文化上,“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和民族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破坏,使文化事业出现严重倒退。…教育思想被严重扭曲,无数优秀的祖国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很大一部分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分子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到严重冲击和迫害。民族传统文化和各种文化遗产遭到惨重破坏。许多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受到人身侮辱,被关进“牛棚”或下放“改造”。”文革中,从孔子以来,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人,没有几个能全身而退的。唯有鲁迅,是硕果仅存。一生以反封建专制及其文化为己任的鲁迅,被放在那个位置上,心中谈何以堪?研究鲁迅的人,认为他是被利用了。可是没有人能讲清楚,他为什么被利用了。
孙郁的文笔是很好的,用心也是良苦的。作为一个长期研究鲁迅的人, 《鲁迅研究月刊》的主编,能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来对比解读这两个不同命运的人,这本身,就意味着些什么。但我对他的一些说法,从我了解的一些方面,一直有一些疑惑。比如他说鲁迅是“相信进化论和尼采学说的”,而胡适是一个“实验主义的信徒”。从我的理解,我觉得胡适更相信进化论,并体现在他做事上面。孙郁认为胡适的思想理念几十年不变,有些迂腐;而鲁迅则跟随着潮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最终走向左翼。这样的人生,谁是谁非,只能说各有长短吧……
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乱点几句。坐在荒芜的戈壁滩上,读这样的闲书,其功能就是让人有点胡思乱想,同时浪费掉一点午休时间。最后还得爬起来,背着沉重的包,拎着榔头,继续在炎热的戈壁滩上走路,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感叹自己刚才为什么不睡一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