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艺术、科学与自然 精选

已有 8556 次阅读 2010-5-25 06:22 |个人分类:诗歌小说音乐艺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自然、科学与艺术

反构造

           我在博文中贴了一些过去上美术课时留下来的习作,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的魏东平老师,给我留了言,还拿其中的一幅,写了一段博文诗《自然、科学与艺术》(点击链接),说自己的感觉。 我给这张简单的线条画的名叫《构造》,一个中性的名字,来自我受到的地学的影响。当时我过博士资格考试不久,有点闲情去学画。在过资格考试的时候,有位教授拿出来一张地质图,让我给他讲图上主要的地层、地质构造和图中大概的区域地质情况,等等。我在上大学前,当学工跑野外水文填图时,就见识过很多地质图,但那个考试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在作这张画时,脑子里受到地质图上各种构造线的影响,试着这么去画了一下,很简单的一个尝试。魏老师和我毕竟是大同行,从画中看到地层断裂错动的地质内容。

          对同样一件事物,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想和看法,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基本特点。创作一份美术作品,和写一篇科学研究文章一样,作者都是有目的,想要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某种心情和思想。我那一串作业,有的好一点,有的不怎么样,尽管每个人的看法会不同。好赖放在一起,收拾自己过去日子的一点心情,也很欣慰居然能有些东西可以收拾。那些练习中,几乎每一件背后都有它的小故事。写这一段,是和魏老师的博文。我把他用的题目换了一个顺序,似乎也说得通。把那张图也翻转过来,颠倒黑白,好像也看得过去。我之所以会这样做,是我当年画了两张画来比较,一是现在留下的这张,另外一张是相反的表现,黑多白少,但现在找不到了,只好把留下来的这张在计算机上反转过来成上面的样子,代替丢失了的那张,索性称其为反构造。

          地壳岩石中有各式各样的断裂、错动、褶皱等构造。比如汶川地震的形成,就是地层受力断裂错动造成的。人们常常会把这样的构造运动看成是破坏性的,但那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那些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平原、盆地,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家园,也是地质构造塑造赋予我们的。在人类还没有到来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建立在破碎不堪的地壳上。但她却是如此完美,以至能够让人出现,来破坏她。

          社会也是如此。所谓完美的东西,实质上多是支离破碎的拼图。文革的时候,有人会把祖先留下的坛坛罐罐都砸碎,那是英雄行为。如今,谁家祖上留下几个那样的坛坛罐罐,儿孙们一辈子都吃不完,烧香磕头都来不赢;即使不劳动,也会成为让人羡慕的有钱人。有人会因为得不到真的,要去造假。坐在教室里,我们用前人发明的方块字,去学西人整出来的数理化。纽约的街头,有犹太人开的中国餐馆,卖美式的川菜。北京的市面上有美式的肯德基炸鸡店,可以喝到广式的皮蛋瘦肉粥。其它的事情,如战争、革命以及改朝换代;敌人的敌人可能是朋友,朋友的朋友可能是敌人,那就多了去了。于自然也好,于社会也好,我们本来就生长在错动的构造上,虽然再正常不过,但往往也让人迷茫。



谈谈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328297.html

上一篇:我在哥大念研究生时的一些美术作业
下一篇:玫瑰与蝴蝶
收藏 IP: 173.63.222.*| 热度|

40 刘俊明 武夷山 王铮 杨学祥 李小文 王桂颖 鲍得海 王海辉 王芳 王琛柱 蒋永华 王安邦 朱志敏 王德华 罗帆 曹聪 钟炳 张焱 杨秀海 陈国文 吉宗祥 任国鹏 黄晓磊 金小伟 魏东平 吕乃基 杨芳 苗元华 张天翼 魏玉保 陈湘明 李学宽 张婷婷 侯成亚 张旭 鲍海飞 孟羽 焦宏远 zhangcw littlejo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