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看完电影《2012》,很壮观的科幻片,挺好,很多感觉,一时说不清。我从小喜欢看电影,黄金时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后、文革前那几年。那时我父亲在地质局做工会主席,是一个当时我并不知道的无关紧要的领导位置。那几年日子似乎很富足,有吃有穿,还有很多文娱体育活动。最常见的活动有三:一是篮球比赛,晚上常常在我们机关的灯光球场比赛。球场四周站满了观众,为己方队员鼓劲,怒吼裁判,气氛很热烈。二是跳“蹦查查”,也就是现在说的交谊舞。前两天我还在听“黑鸭子演唱组”演唱的《小白船》,那个音乐就是当时跳慢三步嘣查查时最为流行的一支曲子,我很熟悉 (附在下面)。现在再来听这样的音乐,也觉得在文革中它该被批判,太小资了一点。三就是看电影,从“一江春水向东流”到“上甘岭”,各种黑白片差不多每周一场。电影是在一个大饭堂演,自带凳子,不是很严格地“凭票进场”。有些电影是重复放映,但我每场必看。头上顶一木头方凳往饭堂里挤,到了门口被人拦住问我要票,我有时有,有时没有。通常会有认识我老爹的人在看门,就说:这是孟主席的公子,就把我放了进去。一直到现在我都很怀念那个时候,除了看电影比较过瘾,也觉得这个世界上能被称做主席的人没几个,我老爹曾经是其中之一,心中暗自豪。
我会在《2012》刚上演就去看,除了小时候留下的孽根性,还因为我们馆里的一个天文学家在电影上映当天给大家送了个电邮,说:“电影‘2012’今天上映(星期五13号),它将会继续造成一些社会恐慌,让人认为某些宇宙力量将会把世界带向末日。…现在,互联网上有差不多5千万个网页论及2012的恐惧,这其实就是一帮科盲对一帮不关心科学者搞的一个恶作剧。”有了这个专业预警,我更有要去看的理由了。看过电影后,我不得不说电影里的特技很好,节奏不错,场面很大,周末看一下可以放松心情,顺便拉动一把这差不多是世界末日的可怜经济。
看这样的电影,除了娱乐,一个好处是会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我为什么在秋红以后,心情忽然转到雪化之前去看冰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虽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甚至带些阴谋论的色彩,但它毕竟是一个比较切实、能看得见的问题。看完电影后,就把夏天去看冰川拍的一些照片翻出来,说点当时的感觉。这几年有不少研究和报道,说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中甲烷气体正被释放出来,北极海冰在迅速融化,其结果会影响北半球的大气循环和天气状况,从而改变气温与降水模式。在地史上,南极的永久冰盖比北极的要形成得早,规模要大很多。如果两极的冰加速消融,北极冰肯定是要先融化光。所以,今年我决定先去看一眼北边的冰。
坐游轮到阿拉斯加冰川湾,看哈勃冰川,非常的漂亮。看上去淡蓝色的大陆冰川,在深蓝色的山前显得十分壮观。因为知道冰是冷的,那巨大的冰川在海面上看起来显得很安静。但我知道,那只是一个错觉。重力让冰川从山谷向海洋缓慢的移动。在运动时,冰川的力量巨大而无情,一路上刨掉山脉中的岩石,把石块带走,留下冰川槽谷或U形谷。当两条冰川汇合后,所挟带和搬运的岩石碎屑,就会在两冰川之间形成中碛。从高处看,好像是冰川上有车跑过留下的车辙。近了才知道,那些都是岩石碎屑。冰川在千、万年的运动中,能把岩石碎块研磨成粉末,当融在海水里时,会让海水显得浑浊发灰,有特别的反光效果。在冰川与海水交会的地方耐心的等待,就可以看见冰块崩塌的景观。如果崩塌的块比较大,掀起几十米高的浪花,像巨大的爆炸,紧随着是冲击波形成的浪,扩散开来,惊心动魄,有点科幻的感觉。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些肥肥的海豹,躺在那么冷的冰块上,就像有钱人脱光在海边沙滩上晒太阳一样若无其事。
真正惊心动魄是坐直升飞机往山麓冰川去。飞机很小,连驾驶员可以挤进去7个人,而且得先要体重,然后肥瘦搭配分座位,以保持飞机的平衡。这一来,更让人担心,连乘客肥瘦都是个问题,这东西会不会飞呀飞的飞翻过来?加上天气不好,细雨蒙蒙,还有风,心一直悬着。不过我们还是起飞了,慢慢地离地远去,向山谷中飞行。时而因气流的原因,有瞬间的忽然下坠,让心紧一阵松一阵,手心都捏出了汗。向山谷靠近时也很恐怖,好像飞机马上就要撞到山头上。飞机落到山谷间的冰川上时,心才放下来。人踩到冰上,一切都很新鲜很刺激。脚下的冰有一千多公尺厚,不可思议。飞行员让我们注意,千万别乱窜,掉到冰缝中就麻烦了。低洼的冰面,有集下的水,有些冰裂缝中还可以看见水在流动。那水是如此的清澈,我忍不住捧起来喝了一口。我想这里的水就地装瓶,便可以拿到城里去当上好的矿泉水卖了。因为天气不太好,时间也比较少,我没有往远处走,有点遗憾。那乌云密布的天空,黑色的岩石,冷峻的冰川,让我感到人是如此的渺小和脆弱,无能为力。同时也问自己:我们真的能有本事把地球大气加热,让冰都融掉,把自己淹没掉吗?人定能胜天吗?
看过北边的冰川,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去看南边的冰川,最好是在2012年结束以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