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唯真 做人至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ya 关注人口学科发展,探讨GIS技术问题,进行科学数据整合。wya486@163.com

博文

梁中堂先生是放开二胎的倡导者,还是“一胎化”的坚定执行者?

已有 4048 次阅读 2015-2-11 10:51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报告, 区别, 马瀛通, 梁中堂, 上书

梁中堂先生在多篇文章中反复提及自己一篇上书中央的文章《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特别是因为该上书未被中央领导批示而郁闷,并耿耿于怀。

 

其上书报告《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结论部分摘录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ca4d70100e5bv.html 

根据我国最近10年结婚和生育人口猛烈上升,然后下降,和死亡人口可能不断上升的趋势,调节生育间隔和提倡一定比例的独生子女率,就能够较完满地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具体来说:

   第一,允许一对夫妇生二个孩子,但间隔必须延长到8~10年。从优生学的角度考虑,各个家庭可以自行制定生育计划。但是,如果生二个孩子,第二个孩子必须推迟在妇女的30~34岁时生育。

   第二,继续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并争取独生子女率达到30%

   如果实行这样的方案,在1984~1993年每年出生孩子仅有1100多万个,相当于10年的一胎化。除去每年死亡人口700多万,增长400万人口,10年计4000万人。1994~2000年出生的头胎800多万,二胎700万,每年合计1500万人。同期每年死亡人口将超过800多万,净增长700万,7年增长5000万。2000年总人口11.2亿。可见,按此发展战略,把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还是满有把握的。

   2000年以后是否还会有巨大增长呢?经过计算,2010年以前尽管人口还有增长,但最高人口也不过是11.4亿。因为,2000~2010年每年第一胎人口计500万。第二胎570万,合计出生1070万人,但这时的人口死亡率将达到0.9%,即死亡人口大约900万,每年净增人口170多万,11年累计才2000万人口。2010年以后,我国人口死亡率还会有所提高。而出生人数反而减少,人口基本上稳定或略有降低。这就是说,按照这个方案,我国人口峰值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12亿。

 

http://blog.163.com/bzhpengrong@126/blog/static/23827822200931204446450/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十二亿的目标后,主张“一胎化”的人又提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实行“一胎化”。可是,我按照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表明,十二亿是一个可以让城乡妇女平均生育2个孩子的目标。1984年春节,我将计算结果写信给胡耀邦,建议用“晚婚晚育延长间隔”和允许生育二孩的政策代替“一胎化”。中央将我的《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批转到国家计生委后,我的意见再次被否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口情报中心马瀛通和国家计生委张晓彤按照我提的办法重新测算并给中央写报告建议实行这一办法。胡耀邦赵紫阳都明确肯定这一报告,要求有关部门测算并代中央起草文件准备在全国推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537380100jpl3.html

在1984年春节前后,梁突然萌发了给中央写信的念头,企图打开当前的困境。一篇《把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在人口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报告——建议放弃“一胎化”,采用晚婚晚育加间隔的方案上书总书记胡耀邦。

这篇报告随即被中央批到计生委。而从1979年12月份的人口科学讨论会议之后,梁的学术观点已被当作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代表,这篇报告理所当然地被否决了。幸运的是,梁的想法在计生委政策研究处工作的张晓彤和中国人口情报中心的马瀛通那里得到肯定。

 

按照梁中堂先生自己的说法:党的十二大提出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十二亿的目标后,主张“一胎化”的人又提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实行“一胎化”。梁中堂先生为了保证完成十二亿以内的人口控制目标,提出生育“间隔必须延长到8~10年”的建议,并阐明其效果“2000年总人口11.2亿。...按照这个方案,我国人口峰值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12亿。”

 

可见,梁中堂先生建议的措施比“一胎化”还要严厉,其人口控制结果稍高于十一亿,比国家的十二亿以内目标更加保守,其执行效果比“一胎化”更为恶劣!梁先生的这篇上书的人口控制目标完全与中央保持一致,并且比中央更加保守和严格,没有一点政治风险。

 

相反,被梁中堂先生称为“幸运的是,梁的想法在计生委政策研究处工作的张晓彤和中国人口情报中心的马瀛通那里得到肯定。”的另一篇报告《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马瀛通等独立撰写并冒着与当时中央精神相违的政治风险上书国家)却否定了梁中堂先生的测算结果,明确指出“我认为,梁中堂同志在给胡耀邦同志的信中,提出的晚育加间隔的办法是可行的,他的推算不准,提出的间隔810年也很难行通...”这才是后者报告中引用梁中堂的原因通先生从群众实际利益出发,提出十二亿以内人口控制目标过于严厉,难以完成!建议将“十二亿以内”改为“十二亿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550436.html

“十二亿以内”和“十二亿左右”攸关群众命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550930

中国人口研究连载2:就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报告进行的专家论证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587823.html

专家要对自己负责,历史需要真实还原: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771447.html

专家给高层领导上书格式的演变--1980年代初与2014年对比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347780.html

推荐一本好书:《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马瀛通著

 

同一时代,时隔数月,梁中堂和马瀛通先生目的和意义根本不同的两篇上书被有意或无意混为一谈。作为人口学者,应该能够读懂这两篇报告的差异,应该能够明白究竟谁是“一胎化”的坚定执行者,谁是不惜个人安危、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脊梁!

 

白纸黑字,历史不容含糊!

 

事实胜于雄辩!中央没有听从梁中堂先生的建议,2000年人口突破了12亿,人口峰值也突破了12亿。实践表明,梁中堂先生当初的预测和建议都是不可行的。而马瀛通先生的预测符合了客观实际,这归根于深厚的人口学术功底和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

 

后记:

梁中堂先生是一位勇于独立思考、敢说敢做的学者,其求证精神值得尊敬!

本文不是为了批评某个人,只是想说明一点:

 

做学问,首先要学会读懂文章的结论,看出文章的差异。

 

本文目的,仅此而已!

 

 

最后,向有志于了解中国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政策实践的学者推荐一本好书:

《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马瀛通著

 
本书主要内容与特点:
 
该书收集整理了作者在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10年间发表在人口计划生育领域的研究报告、论文和发言稿,是将人口学基础理论方法与计生工作实践密切结合的典范。其内容理论深刻,涉及广泛,逻辑清晰,论述有理、有利、有节,展示了一代人口学大师的理论素养与科研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夯实基础,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科研品质
 
1)      科研的精髓是创新,品格是自律: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2)      科研需要淡泊之心和踏实的做人之道:不向世俗捷径取道;不碌碌随波,不唯唯苟合,不沽名钓誉
3)      科研需要扎实的理论基本功,杜绝“假冒伪劣”:实口袋能立起,空口袋立不住
4)      科研有风险,科学家更需要良知: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20世纪末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是否合理与可行性讨论(《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研究报告与专家论证会)
5)      科研一定要与实际工作深层结合
 
二、基础理论扎实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准确把握指标内涵与适用范围
 
1)        总和生育率的内涵:控制人口的关键不是控制TFR
2)        计生工作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问题:计划生育科学管理技术与方法研究
3)        科学认识人口出生高峰
 
三、高瞻远瞩的研究成果
1)        人口预测方法与人口增长控制问题:1984年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建立《计划生育法》,保障群众生育权益
2)        人口老龄化问题:1987年提出建立个人养老储备金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
3)        人口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之研究;我国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人口规划的制定原则
 
四、以人为本的人口控制理念
 
人口控制是社会控制,决不能等同于物理机械控制。政策要求要有约束力,但政策要求决不能脱离群众的实际最大可能接受能力。计生政策的效果要靠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备注:由于该书收录了两份给中央的报告,并获时任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故当时未公开发行。现在有需要者可联系邮购。原价12.5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867240.html

上一篇:正能量与负能量
下一篇:北京市新能源推广部门,请注重工作实效,不要满足于表面文章!
收藏 IP: 1.202.2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