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Top 2两校的抢发风波已经过去一月有余,但是否被撤稿以及事件如何定性都还没有一个定论。结果人家米国的娱乐圈坐不住了,赶紧把这个料翻出来炒一炒。
在当地时间10月27日(星期二)播出的《生活大爆炸》第九季第六集中,一个瑞士团队要抢做实验,来验证谢耳朵和和他的好基友伦纳德搞了一年多的超流体涡旋理论假说(即认为宇宙的时空是多面超流体的一个表面)。而他们自己没法做实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让学校定的氦气已经下了一个月的订单,但还毛都没没见到。这时,他们的犹太朋友介绍给他们从黑市中购买氦气的方法。但终究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两人放弃了拿回“荣誉”的念头。
当然中间也出现了两个小插曲,都是科学不端行为的范本。一个是他们曾试图向同事Barry求助,但Barry却以合作署名作为交换条件。
一个是他们伦纳德试图说服谢耳朵买黑市氦气的时候,说了Goldfarb的故事:这货言称自己的科研经费画到购买电子显微镜上,但实际上却用于和一个俄罗斯女孩同居。
虽然剧情设定为瑞典团队“抢发”,但诸多细节却有惊人的重合(除了挪用科研经费一事)。可能的原因是在第七季第六集中,谢耳朵成功发明了一道史无前例的数学公式,借此公式有望人工合成一种新型稳定超重元素。在谢耳朵的论文发表之后,随即传来了中国研究所发现超重元素的消息。正当谢耳朵四处得瑟之际,却发现自己看错了参数的单位,将平方厘米看成平方米。这在物理学界无疑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错误。有报道称,这个剧情设定引发了中国网友的强烈反对(参见: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3_12_12_192111.shtml)无论如何,在本季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中国的字样。但剧情本身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对其他国家的刻板印象却从未减少,比如熟知黑市套路的是精明的犹太人,而黑市的倒卖者(剧情暗示氦气为从国家机构或大学偷盗所得)则有一个俄罗斯名字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本集中的抢发事件和清北两校的风波实际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方面是北大的谢灿团队本来就是做磁受体材料的,所以张虽然声称他的实验中所有的数据都是自己的团队所得。但由于材料科学本身的性质,可以认为这个“材料”本身其实就等同于idea。或者反过来想,谢灿团队并没有通过任何市场行为售出自己的材料——如果这样,倒是可以仅在文章中声明材料来源——若不是通过“合作”的途径,张不可能进行所谓的自己的实验,也不可能有后续的研究发现。所以张起码构成了Improprieties of authorship (Improper assignment of credit, such as excluding others.... WAME界定)。即便是按照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比较弱的版本,“The award of authorship should balance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ception, design, analysis and writing of the study against the collection of data and other routine work. If there is no task that can reasonably be attributed to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then that individual should not be credited with authorship.” (The COPE Report 1999)
另外一方面各方面的报告都证实谢和张两人存在“口头协议”,而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这个“口头协议”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为在张提出要跟谢合作的时候,谢已经通过实际行动(即分享给张自己团队制作出的材料)对张的请求作出回应。而且除非在提出合作请求时,张提前声明谢的材料不能分享给其他与张有竞争关系的团队(是的,至多只能事先约束到这个程度,否则张不会因为谢的其他合作利益受损),张实际上无权干涉谢跟其他团队的合作。所以张认为“北大方面后来试图与另一名清华大学教授分享研究成果”实际上是终止了与他的“口头协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整件事从法律上都是非常简单清楚的,为什么悬而不决肯定是其他因素在作祟。
另外一个问题是张发表的杂志叫Science Bulletin,全文链接为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4-015-0902-0 ,2015年9月9号投稿,2015年9月11号接受,2015年9月14号online。按照COPE的要求,杂志必须进行同行评议。其实谢可以要求,且杂志社应该主动公布同行评议的记录以及反馈信息,否则这个也是严重违反学术伦理的(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还挺多见的)。
2009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汉芯”事件相关的政策过程做了一个简单的剖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0156-352266.html)。文章的一个发现是几个科研不端事件都无一例外的被界定为个人道德失范,同时尽可能避免事件本身与整个科研体制的联系,并且最终不了了之。
针对于本次“抢发”事件,网友dreamcat表示:“当年陈进芯片造假没有及时公开透明处理,一定程度上推动后来学术造假的低风险的状况,如果这次抓住机会,是个警示学术不端的绝佳机会。” 也许除了真心希望,我们能做的事情真的有限……
欢迎大家扫码加入“苏菲的世界”,和我们一起快乐的玩学术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