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化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dwick 做技术社会学和STS研究方法的拓荒者!

博文

“为了卓越明天的科学和技术”中德STS联合研讨会会议议程

已有 4355 次阅读 2011-9-27 21:4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START: 为了卓越明天的科学和技术
——东西方之间的对话


   我们无需用语言来形容科学和技术何以影响了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只需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的确,科学技术已经和我们的社会融为一体,以至于任何形式的割裂都会显得十分愚蠢。不是吗?一方面每一种应用的背后都蕴含着我们对它的意图和期许;另一方面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形塑着个人的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因此当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一种融合和嵌入是不是在朝着“好”的方向进行?那么什么又是“好”的呢?“好”是否意味着不要让社会羁绊了科学和技术前进的步伐?或是意味着不会像《黑客帝国》中被打开的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会危及人本身的存在?也许在每一种对“好”的诠释的背后,都会有对于未来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所共同构成的秩序的主动反思。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要在意这些?其实想法很简单:我们并不是试图去控制或者过度的规制某些东西,因为哪怕仅仅是一个群体的加入也会使得社会的发展朝着非预期的方向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由科学、技术和社会所共同构成的秩序是不受人类的意识所操控的。比如,我们必须对诸如个体移动性(individual mobility)等概念进行反思。诚然没有人会反对个体移动性是,也应该是沟通遥远的两点间最有效的方式。然而一方面,移动性本身所带来的环境、健康以及资源的风险等问题都已经在时刻的萦绕着我们。另一方面,(虚拟或是实际的)移动性的本质也似乎就在于重新实现那种“在场”或者说是“不动”的感觉。此外在我们试图将科学和技术集成在社会当中时(反之亦然),也会产生出很多以往分立的视角所无法发现的问题。比如有关科学、技术的法律和制度(甚至预期)之于包括科学技术本身在内的社会整体所产生的影响,再比如“科学主义”的理念对正义、公平等人类基础价值的理解以及其他商品和服务在社会中的分配的渗透等等。

    作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形式,创新曾被认为是工业社会的未来。但真的是这样吗?从熊彼特解释的本源来看,“新组合”的说法从来没有带有任何“好”的或是“坏”的价值判断。历史的经验也不断在告诫我们,创新也只是在这个多维度秩序中的某个方面有所突出,甚至在其他方面则是倒退(比如我们所熟悉的QWERTY键盘的路径依赖)……对于这种情况,以及在我们的世界中不断涌现的信息、基因、纳米等新玩意,我们又该如何去评判?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包括创新在内)的秩序的一切,我们如何去和公众进行沟通?又是否存在一种方式,能让我们的教育涵盖专业技能和社会反思两方面内容?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需要对被科学和技术所深深形塑着的这个社会的认知、规范和社会维度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我们也需要对这种共生秩序下已然显露的诸如全球变暖、信息化生存、新兴科技的伦理和规制等社会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因为不管我们称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还是基因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所构成的秩序的特性已经不容许我们进行“事后”以及“事外”的总结——相反作为在这个领域中求索的研究者,我们有责任通过扎实的经验研究向世人展示和探讨未来的各种可能,从而和大家一起共同引导和形塑未来发展的方向。总之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和政策的建议者,如何在建构明天更加多元化的、可选择的想象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我们时不我与的责任。

    由于某些历史和文化原因,东西方的STS学者对于上述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解答,但同时也由于发展路径的相似和全球化的与境而有着许多的共同点。本次研讨会的宗旨在于通过对上述“明天”的对话作为起点,搭建起一个共同理解和共同实践的桥梁。“START:为了卓越明天的科学和技术”2011研讨会将包含(但不局限于)如下议题:

n  思考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的复杂性

n  公众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和知晓

n  多极化世界中的科学和创新政策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林德学会将共同组织这一盛会。作为两个机构长期合作的起点,START2011研讨会将于1010-11,在清华大学工物馆新馆(刘卿楼)报告厅(10日)清华大学新斋11日)举行。

会议日程以及相关信息如下:

 

 

1010日(星期一) 工物馆(刘卿楼)一楼报告厅

9:30-9:50

开幕式

主持人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院院领导(待定)

嘉宾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领导(待定)

9:50-10:00

与会人员合影、签约以及《复杂性中的思维》新版发布仪式

主持人

曾国屏 教授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10:15-12:00

专题一:思考自然和社会系统中的复杂性

主持人

Rainhard Zvi Bengez 博士

数学、医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林德学会高级研究员

对话嘉宾

曾国屏  教授

STS的“核场”与自然-社会的复杂性

Klaus Mainzer教授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林德学会主任,德国复杂性系统和非线性动力学学会主席,德-日综合科学学会主席

复杂性研究和STS: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Lucia Siu 博士

香港岭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系助理教授

常态意外理论(Normal Accident Theory)在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12:00-14:00

午餐(芝兰园)

14:00-15:45

专题二:公众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和知晓

主持人

Lucia Siu 博士

香港岭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系助理教授,爱丁堡大学博士,“Do Economists Make Markets? On the Performativity of Economics”共同编者

对话嘉宾

刘兵 教授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副主任

蒙古族公众理解中的“赫依”——一项有关蒙医的公众理解科学定性研究

Rainhard Zvi Bengez博士

数学、医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林德学会高级研究员

公众理解科学:以儿童对科学和技术的认知为例

朱效民 博士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副主任

待定

方芗 博士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核电风险的社会建构:基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

15:45-16:00

茶歇

16:00-17:45

专题三:多极化世界中的科学和创新政策

主持人

王程韡 博士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林德学会访问学者

对话嘉宾

刘立 博士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

创新系统功能论

Ulrich Wengenroth 教授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科技史中心主任,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德国的创新文化: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度性框架

元桥一之 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创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日本创新学会会长

创新系统的全球化:中日科技政策的启示

余江 博士

中科院政策所副研究员

 

中国创新政策的特征与案例

17:45-18:00

研讨会小结

18:30

欢迎晚宴(甲所1号厅·仅限受邀嘉宾)

注:研讨会工作语言为英文,每位嘉宾的独立报告时间为20分钟左右。

附:会场地图(工物馆位于清华大学主楼右后方,其来宾从清华大学东门驶入)

1011日(星期二)

15:00-17:00

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专题沙龙(新斋346

主持人

王巍 博士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

演讲嘉宾

Klaus Mainzer 教授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林德学会主任,德国复杂性系统和非线性动力学学会主席,德-日综合科学学会主席

题目:Risks and Chances of the Global Earth System: From Complexity Research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19:00-21:00

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专题沙龙(新斋104

主持人

王程韡 博士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林德学会访问学者

演讲嘉宾

Ulrich Wengenroth 教授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科技史中心主任,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

 

题目:Culture, Rationality, and Semiotics in Consumer Goods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156-491135.html

上一篇: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共政策与科技政策管理类资助项目汇总
下一篇:明天讲座的海报+少许废话
收藏 IP: 166.111.105.*| 热度|

3 陈小润 李宁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