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食话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xlh2008 要想得到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就得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

博文

谁是中国中医药界的奇女子?

已有 5273 次阅读 2019-3-11 07:35 |个人分类:情感心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导读:提起中国中医药界的奇女子,以及中国科学界最伟大的女性,我想很多人都会想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老师。前半生默默无闻,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后半生获誉无数,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1月14日,BBC新闻网“偶像”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屠呦呦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以及艾伦·图灵一起入围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就像屠呦呦老师所言:“荣誉越多,责任越大”,与《蜘蛛侠》电影中本叔叔告诉彼得的那句名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异曲同工之处。

bcd063e0c5254d49ac3c6b68ea66525e.jpeg


屠呦呦求学与工作

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市鄞县这座江南小城中降生一个小姑娘,谁曾想85年之后,这个小姑娘在医药界会获得至高荣誉,在祖国中医药发展风雨飘摇的时候增加了对中医药的信心。

这个家庭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被父母寄予美好期待,开堂坐诊的父亲从《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取“呦呦”为家中小妹的名字。冥冥之中,似乎注定85年后的这一切(2015年,屠呦呦因为在青蒿中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

生于医药世家的屠呦呦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阅读医书,在宁波的故居的小阁楼中摆满了各类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幼年屠呦呦完成了中医药学的启蒙。

从1935年开始求学,屠呦呦的求学经历也是一波三折,5岁的屠呦呦被父母送入幼儿园,1年后,进入宁波私立崇德小学初小,成为一名小学生。11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西小学高小,13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器贞中学初中,15岁起就读于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1946年,16岁的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就是在效实中学认识其爱人——李廷钊;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 ,专业是生药学。

据屠呦呦同学的回忆,在宁波求学时为人很低调,表现也不是很突出,但是读书很认真,可是成绩并不拔尖,在中上游。大学时,选修了一门在当时的冷门专业——生物药学,学业也并不突出,可是屠呦呦是个执着的人,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这种精神也为以后获得各种荣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5年,大学毕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先后对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生药学研究,之后对品种复杂的银柴胡也进行了生药学的研究,同时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并深入药厂,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这为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20151006122014990.jpg


青蒿素曲折发现经历

疟疾,这种肆虐人类几千年的恶性疾病,人类奋斗了几个世纪并未完全消灭。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有效的抗疟成分奎宁;二战期间,科学家又发明了奎宁衍生物——氯喹,并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但到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氯喹产生了耐药性;美国专门成立科研小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新药,最终仍然无疾而终。中国从1964年起开始抗疟药研究,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抗疟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代号为“523”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在全国7省市展开。截至1968年,参研机构筛选了万余种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取得理想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523”项目,屠呦呦临危受命,任科技组组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疟疾新药研发中,为了完成使命,不受干扰,屠呦呦就把不满4岁的大女儿送到全托班,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最初,屠呦呦一个人以办公室和实验室为家,翻阅了大量的历代中医典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等等各种手段,在短时间内,搜集了2000多个方药,在此基础上编辑了《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同时,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和同事对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药水煎物和醇提物进行抗疟疾实验,但是结果并不理想,试验进入僵持阶段。

屠呦呦和课题组同事重新翻阅古医书,寻找解决方案。就在她阅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从其中一段话获得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认为温度是提取抗疟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关键!终于,夜以继日的付出终于有回报,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20151006122117358.jpg


然而,有了动物试验并不能说明百分之百能够应用到临床上,为了获取大量有效样品,屠呦呦和课题组同事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倒满乙醚和青蒿,如此恶劣的环境,经常让科研人员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然而,屠呦呦为了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主动向领导请示作为首批药物人体临床试验志愿者,结果很好,并未发现毒副作用;并且亲自上抗疟疾第一线,顶着烈日高温,完成了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效果令人满意;但是,长期试验和高强度工作也让屠呦呦身体每况愈下。

屠呦呦并不满足现在的成果,继续攻关,所领导的课题组获得了有效的青蒿素晶体,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构研究和成果鉴定,并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向全球报告了青蒿素这一重大原创成果;并在1986年获得卫生部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1973年,屠呦呦和课题组又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最后证实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更佳,并且于1992年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和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并将该成果转让投产,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就这样,经历万千辛苦,这样一个“三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女科学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另外,特殊时期成绩的归属(关于青蒿素究竟是谁发明的,引起过一番争议)也让屠呦呦经历了一段不开心的日子。

20151006122528933.jpg

至高荣誉,高尚品质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作为主导药物,在抗疟疾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青蒿素被誉为“东方神药”。并开始获得各项国际大奖。

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两项大奖代表了该领域的巅峰,然而,屠呦呦老师却看的很淡,只要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认可,就很满足了,国际大奖,更看重的是为国争光,而对于奖励,大部分都捐献作为年轻科研人员的奖励。

对于荣誉,屠呦呦老师常常不居功自傲,认为都是团队的功劳。对于拉斯克奖,她说: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对于诺奖,她说: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t0189d102f7014b65d2.jpg

屠呦呦不善言辞,性格耿直,不会拍马屁,经常批评科技界追求功利的浮躁风和不愿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做研究;对于采访和公开场所的活动都是极少参加,更关注的是对青蒿素进一步的开发和研究,就像饶毅先生曾说的那样: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评价屠呦呦:“屠呦呦老师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就这样一个奇女子,凭借一己之力,让中国的中医药走进世界前沿行列。并实现了多次的“零”突破,中国唯一获得诺奖的女科学家;科学家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所有 28 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

让我们向屠呦呦奶奶这位奇女子致敬!

t019c9e6ef1b671600f.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9863-1166839.html

上一篇:量子产品:打着“高科技”旗号的骗子
下一篇:美味山珍羊肚菌怎么就致人上吐下泻甚至死亡?
收藏 IP: 113.4.2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