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嫩“老倭瓜”
北方人管叫老倭瓜的,在南方,被称作南瓜(当然,这也是它的学名)。但不管南方还是北方,只要到了缺菜少粮的山区,它就成了宝贝!第一,它耐贫瘠而高产。无论沟边儿地坎儿,房前屋后,即便是多石少土的破地方,只要有块巴掌大的地盘儿就下棵秧,而且既不占人工,也绝少用肥水,只靠老天爷的雨水和土里的养分,到了秋天,就给你在秧上结出大大的瓜来,一个足够一家大小一天的菜。第二,它耐储存。老倭瓜的皮厚,特别耐储存。我就曾看到,房山县的山民,到了秋天,把皮肉完好的大倭瓜挑出来,按大小个摞起来,从地下一直摞到屋顶,他们那里的倭瓜又大又扁,最大的有磨盘那么大,当然是放在最下面,次一般大的往上码,于是乎,大磨盘、中磨盘、小磨盘便塔一样的摞了起来,足够全家吃一个冬天。第三,营养含量高。有道是“瓜菜半年粮”,对老倭瓜来说,更是如此。老倭瓜果肉致密,当粮当菜均可,富含糖分,又面又甜,非常解饱,很适合劳动强度高的山民食用。
有一年仲秋,行至密云县石城乡境内,天色已晚,又下起了牛毛细雨,走了一天的我们,又湿,又冷、又饿、又累......脚下,是弯曲无尽的盘山公路;两旁,是青黑陡直的群山;沟里,流淌着清澈的白河,这里离我们预想中打尖住店的地方大约还有二十里路的样儿,也就是说,快走也要俩钟头才能有旅馆、热水和饱肚儿的饭菜。忽而,前面闪出条岔路,道路通向一片杨树林,树后隐约露出几片屋瓦。我们快步走了过去,果然是个十几户人家儿的小村儿,村边儿的一户儿人家还开着门儿,有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儿正往院儿里抱柴禾。我忙过去问:“哎,小姑娘,你们村儿哪家儿有空房啊?”小姑娘看我们这一身狼狈象儿,放下柴禾,竟然一脸豪气地说:“住我们家吧!”,那神态仿佛是个大侠救了一帮子落难的客商。“妈,烧水!有客人来啦!”,我们欣喜地跨进院门,大黄狗狂吠不已,幸亏有链子拴着。当家的是个大嫂,身边有俩孩子,那女侠般的姑娘是大的,她还有个小兄弟,使劲儿拽着扑向我们的大狗。大嫂招呼我们进屋,屋里没凳子,我们在炕沿儿边上靠了一溜,我上前道明借宿的事,大嫂蛮爽快地说,住吧,保证比旅馆舒心。原来,大嫂的男人在外当兵,是个见过世面的人。
不一会儿,小姑娘指挥我们几个大老爷们把小桌儿抬到炕上准备开饭,我们嘻哈的盘腿儿坐上了热炕头儿,浓浓的暖意包围着我们。大嫂这时端上一大盆金黄的,新小米儿熬的,喷香的稠粥。小弟弟端来一摞蓝边大碗,当当地发到我们面前,我们让他,他不理我们,只是站在地下笑,笑我们哧溜哧溜地抢粥喝。等我们每人都喝下一大碗的时候,小姑娘又端来一大盆炒西葫芦片儿样的菜,“哟,菜还没炒得你们怎么就吃上了?!”在我夸赞着粥好的同时,旁边的一群饿狼已经开始抢菜吃了,别说,这菜的卖相儿还真不错,这瓜片儿切得薄薄的,青黄相间,上面好似勾了一层薄芡,亮晶晶的,还是拿葱花儿炒的,香气扑鼻,咬在嘴里,青皮脆嫩,黄肉细软,还有种淡淡的鲜甜味。我知道我们这里有人要露怯了,果然,跟家掌勺儿的那哥们儿扯着大喇叭嗓子嚷开了:“嘿!你们家炒西葫芦可真好吃!搁糖了吧,还勾芡!”,我噗地一声,差点喷饭!小姑娘也乐了,“哈哈哈哈,这炒得是嫩老倭瓜,本来就是甜的、黏糊的,根本用不着勾芡!”,“哦,嫩(重读)老倭瓜,怪不得啊”,我们那哥们儿长了学问似的回话。
“谢谢啊,嫩老倭瓜,还在长呢,这会儿摘了怪可惜的,我们真是打搅啦......”,我不落忍地说。“老倭瓜嫩着炒好吃,我们这儿没啥好招待你们的,你们先将就着就粥吃吧,贴饼子一会儿就得!”大嫂掀门帘儿进来答道。
饭后,雨停了,我踱到飘着柴草气息的小院儿里,微微的秋风拂过面庞,月亮从云彩里钻出来,照在她家土墙上,肥大的倭瓜叶挨挨挤挤地随风摇动,隐约间,墙上露出三五个还在成长的嫩老倭瓜。此情,此景,在我历经多少年风雨之后,依然清晰如故......(段煦 文/摄影 博物地理 www.bowudili.cn )
肥硕的南瓜花
茁壮的南瓜蔓
老“老倭瓜”(各色各样的老倭瓜,其实都是葫芦科南瓜属植物——南瓜的果实。只因其人工培育的品种太多了,简直数不清,如博山长、叶儿三、牛腿、香炉瓜、小磨盘、大磨盘、骆驼脖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