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探秘婆罗洲:雨林洞穴中的食物链 精选

已有 3021 次阅读 2024-7-29 07:16 |个人分类:地理风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平常人看来,洞穴探险是一件多么专业且危险的事情啊,但在马来西亚沙巴省的山打根市郊,却有这样一个神奇洞穴,洞里孕育了以往我们只有在国家地理或者探索频道的纪录片和冒险家们分享的视频中才能见到的神奇生物与景观,而进入该洞穴的难度,却只是“入门级”,即便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甚至有成人带领的儿童,也可以在十分安全的情况下切身体验一把洞穴探险的刺激。这个洞穴就是著名的戈曼洞(Gomantong)。2009年,著名探险家史蒂夫·巴克绍尔和他的团队环游世界,为儿童和年轻人设计并制作了一台极其有趣的野生动物纪录片节目《致命60》(寻找世界上最危险的六十种动物),2012年被我国CCTV-3引进制作成系列节目《动物传奇》,其中描写蝙蝠的一大段故事,就是史蒂夫和他的伙伴在戈曼洞中拍摄的。因为那个时候,洞里住了大约200万只蝙蝠,其中大部分是皱唇犬吻蝠——一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蝙蝠。

IMG_0256戈曼洞洞口.JPG

戈曼洞洞口

IMG_0259洞穴栈道.JPG

洞穴栈道

IMG_0267当地人采燕窝架设的天梯.JPG

当地人采燕窝架设的天梯

当我来到这里时,正值一个黄昏,从公路到洞口,需要走一段木栈道进入丛林,之所以要敷设木栈道,是因为有一条暗河由洞穴里流出来,脚下全是泥泞的洼地和溪流。临上木栈道之前,同行的年轻鱼类学家小吴忽然弯腰从一条水沟里捉出一个黑色的生物出来,喃喃说道:“这里怎么有螃蟹?”他把螃蟹放在手心里让我们拍照。我很钦佩他的这种勇气,虽然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螃蟹,但我知道几乎所有螃蟹的食谱中都有动物的尸体,而这个家伙说不定就是以洞穴中的蝙蝠尸体为食。我注意到,从这个螃蟹的身材看,像一只溪蟹,这类动物会沿着暗河进入溶洞,并的确以会以蝙蝠的尸体为食。在另一部纪录片——2006年由BBC出品的《地球脉动》中就曾有这样的镜头,一只溪蟹在溶洞中的蝙蝠粪堆上寻找掉落的蝙蝠尸体,而那个溶洞就在距此不过数百千米外的砂拉越省。

IMG_0238-洞穴中的螃蟹.JPG

洞口的螃蟹

在栈道上穿行的时间不长,眼前都是茂密的树丛,忽然豁然开朗,原来当地人在洞口前清理出一片空地,并且在空地上建起了几座宽敞通透的木屋,据说,这些木屋以前是给采燕窝人居住的。因为除了蝙蝠,洞里还住着大量的戈氏金丝燕,金丝燕的用口水搭建的巢便是我们熟知的珍贵美食——燕窝,戈曼洞是整个沙巴省最大的燕子洞,当地的许多住户以采燕窝为业。洞口呈拱形,十分宽敞,并排开进两辆卡车是没问题的,木质栈道一直修进洞里。由于洞顶的“住户”过多,并且人家的大小便都是“直接排放”的,因此依据向导的叮嘱,我把一次性的塑料雨衣认真地套在身上,把塑料袋套在相机上,并且在进洞前,又特意扶了扶雨帽。刚进入洞口,一股刺鼻的骚臭味就钻进鼻翼,并直冲囟门。木质栈道在洞口的时候还十分干爽,而踏入洞中就感到脚底十分粘滑,我稳住脚步让自己不至于滑倒,然后环顾四周。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洞中的昏暗光线,与以往所遇到的那种深邃悠长的洞穴不同,整个洞穴竟然是一间敞厅,但特别巨大,穹顶上有几处已经坍塌,几束阳光从几个朝向天空的窟窿里投射下来,让我能把洞里的一切看出个大概,敞厅的底部如同巨大的沙盘,有几座“山包”,几条“河流”铺陈其间,木质栈道环四周洞壁一圈后仍然通向入口,洞顶在头上100-200多米处,整个洞穴就像是一口大钟覆扣在地上,而此时的我们,犹如虫蚁一般,正在钟底遨游。我随身带了一只高亮度的手电筒,此时将光柱打向洞顶,平日里十分耀眼的光线仿佛一下被无穷的黑暗吞噬掉了,打在洞顶的光线犹如萤火,即便如此,我还是看到了密密麻麻的灰褐色斑点布满洞顶的石灰岩壁上,在那些灰褐色斑点的四周,偶尔有一两个大一点的深黑色斑点,我知道,那些灰褐色的斑点就是蝙蝠,而大一点的黑点是戈氏金丝燕,之所以有数量上的悬殊是因为现在的时间仅仅是临近黄昏,夜行性的蝙蝠还没有出洞,而昼行性的金丝燕大多还没有归巢。我把灯光从洞顶移了下来,看到我身边的洞壁和栈道的护栏上,几乎完全被一种原始的昆虫所包裹,到处都是,如果有“昆虫恐惧症”或“密集恐惧症”的人,这里将是他们的地狱,包围我们的这种昆虫是一种原始的蜚蠊,没错,就是蟑螂!和你在厨房里看到的那些黑油油的家伙总是急匆匆地在你眼前闪过不同,这里的蟑螂总是以一种从容的步态慢悠悠地爬来爬去,它们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至于每走一步,都能碰见同类,而碰见同类的时候,还总是摇头晃脑、煞有介事地借路过去。这些蟑螂绝大部分是没有翅膀的裸虫,有些是尚未成年的若虫,有些就是终生无翅的雌性,它们以新鲜的蝙蝠和燕子的粪便为食,而这些食物的供应量通常很大,地面上和栈道及其护栏上到处都是,通常和陈旧的混作一起,这令它们不得不爬来爬去,以期找到最有营养的“新产品”,这些粪便,以黑色、疏松、潮湿的碎屑状态存在,在护栏以外,我看到在洞底的中心区域的那些“山包”其实也是蝙蝠和燕子的粪便,只是多年积累、陈陈相因,竟然堆成了山!

IMG_0318洞顶栖息的蝙蝠和金丝燕.JPG

洞顶栖息的蝙蝠(浅色)和金丝燕(黑色)

IMG_0291洞穴中的蟑螂.JPG

洞穴中的蟑螂

IMG_0354刚刚蜕皮的蟑螂.JPG

刚刚蜕皮的蟑螂

我收拢手电的光柱将它投射在身边的岩壁上,并慢慢向洞穴内部移动,期待能找到更多的洞穴动物,失望得很,下层侧壁上的肉眼可见生物,除了蟑螂,就是蟑螂,看得人烦躁、恶心。忽然,光柱照到一排长长的细腿,我看到,一只将近10厘米长,蓝黄相间的多足动物出现在眼前,它一动不动地贴在洞壁上,让我得以仔细观察这样的动物,原来是一只正在休息的洞穴蚰蜒,它们是捕食性的,就捕食这些蟑螂,对比狮子、鬣狗,它们可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捕食者,这里的食物特别多,并且就在身边,只要伸伸手便能获得,只是口味过于单一,想换换别的倒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这条蚰蜒长得肥肥大大的,并且体色十分鲜艳,充分显示出自己良好的营养状况。

IMG_0406洞穴蚰蜒.JPG

洞穴蚰蜒

找到了史蒂夫·巴克绍尔从山顶速降到洞中的那个缺口,这是个落水洞,由于水流的侵蚀令洞顶坍塌,我找到了坍塌下来的落石堆,由于正处于洞顶的正下方,每日可以获得短暂的阳光,使得那里长满了植物,并且郁郁葱葱,俨然一处地下丛林。我摸索着从下行的栈道回到出入口,借着洞口的光,看到一条暗河正从栈道下方流出洞外,我想看看河里是否有在入口处看到的那种螃蟹或者什么别的生物,河水很清,搜寻了良久,结果一无所获,正在我感到有些许遗憾时,忽然感到一侧岩壁上一阵窸窸窣窣的动静,借着微光定睛一看,原来在洞壁岩石间的窟窿里,还生活着老鼠,与平日里见到的城市老鼠不一样的,它的体毛并不是棕褐色或黑色,这些老鼠一看便是长期不见阳光,它们的体毛竟然是淡化成一种极浅的黄绿色。现在这个洞穴里的食物链基本完整地呈现在我眼前了,蝙蝠和金丝燕作为生产者从洞外带来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排便和尸体坠落的方式给予初级消费者——蟑螂和螃蟹,同时蟑螂又被次级消费者蚰蜒所捕食,同时蚰蜒和蟑螂、螃蟹又被更高级的消费者老鼠所捕食。如此初级的“洞穴探险”体验实在太棒了!(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本文曾发表于《我们爱科学》杂志,这里是未经编辑删节过的全文——

IMG_0335-别有洞天.JPG

别有洞天

IMG_0368崩塌的洞顶.JPG

崩塌的洞顶

IMG_0543-洞穴中的老鼠.JPG

洞穴中的老鼠

IMG_0492洞外的环境.JPG

洞外的环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1443515.html

上一篇:太平洋南极航线,探索鹱形鸟类的金钥匙
收藏 IP: 114.246.236.*| 热度|

7 刘进平 郑永军 王从彦 崔锦华 苏德辰 张晓良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