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鹱形目保持着当今世界鸟类中翼展最大的纪录(南方皇信天翁,翼展可达3.1米)
我从2012年至今的历次南极洲考察中,途经东、西两个半球的南大洋部分海域,重点观察过13种鹱形目的南极鸟类。如果从名字上分辨这些鸟,只要看排在最后的汉字是“鹱”、“海燕”或“信天翁”的,那就说明它们都是这个目的成员。这个目的物种无一例外都是海鸟,即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海上漂泊,只有在求偶、孵化和育雏的繁殖季才登陆上岸的鸟。它们都是飞行健将,在远离陆地的南大洋中心海区所能观察到的鸟类,几乎都属于这个目。它们的样子有点儿像海鸥(鸻形目),长着流线型的身体,长而狭窄的翅膀,与海鸥最大的区别就是:它们的鼻子都长成一对短管的形状。
鹱形目鸟类的鼻子
管状鼻子不仅仅承担起换气通道的责任,这样的鼻子其实是鼻孔和鼻盐腺总导管开口的结合体,这些鸟长年生活在大洋上,水分主要从食物中提取(但这些来自海水里的食物也含有大量的盐,尤其是为数众多的浮游甲壳类节肢动物),同时它们也会喝进少量的海水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为了不使体液的渗透压过高,它们会通过盐腺排出身体里多余的盐分,借以保持体液的渗透平衡。这些多余的盐分,就以高盐溶液的方式从这对管子排出体外。还有些鹱形目鸟类(例如后文中要提到的鸽锯鹱),还赋予了这对管子一项更为复杂的功能——射击!它们能用这两根管子向抢夺食物的对手或来犯的天敌喷射一种化学武器——恶臭的、令所有鸟类都十分厌恶的胃油!所谓“胃油”,是从鸟类腺胃(也称前胃)中分泌的一种油状液体,它的主要成分是海洋蜡酯和甘油三酯等有机化合物,这些酯类一旦粘在羽毛上,会令羽毛立刻失去防水的功能,这对生活在大洋上的海鸟来说几乎是致命的。这些酯类化合物的“原料”都来自食物,尤其是海洋蜡酯,它们通常存在于一些甲壳纲浮游动物和鱼类的身体里。对人类的消化系统来说,蜡酯是不能被消化的。如果我们不慎食用了富含海洋蜡酯的鱼类,例如油鱼(即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商品名,属低价而劣质的水产品,一些不良商人常常将其冒充切片的“银鳕鱼”在市场上出售)就会导致胃痉挛、疼痛,继而这些蜡酯会囤积在消化道下段,导致排油性腹泻,即人们俗称的“漏油”(从肛门中不由自主地流出橙黄色的油酯)。鹱形目海鸟则不一样,它们不仅能把这些酯类当作食物加以消化利用,还将这些高能量的物质作为远洋旅行的储备“燃料”,以及雏鸟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品”。
它们是大洋上的飞行能手(黑眉信天翁)
根据形态和亲缘关系的不同,这个目下面可分为鹱科、信天翁科、海燕科和鹈燕科,这些科的鸟类在南大洋上都有分布。其中,信天翁科的体型最大,最大的信天翁平均翼展就在3米以上,平均体重可达9千克。这些大型海鸟在远离人烟的海岛上孵化,每年只产1枚卵,还常常受到老鼠、猫、猪、鼬等动物的侵害,而即使鸟卵躲过这些天敌,雏鸟的发育也相当缓慢,需要亲鸟轮流照顾4到10个月才能独立生活,而多数小鸟要经过5到10年才开始繁殖,因此该科鸟类的境遇普遍不好,再加上目前海洋污染、渔业竞争、栖息地丧失、人类猎杀等因素,已使大多数种类濒临灭绝。
亚南极岛屿上的皇信天翁巢区
鹱科鸟的体型排第二,该科中体型最大的巨鹱翼展2米,平均体重超过5千克,是仅次于大型信天翁的海鸟。南大洋上分布的花斑鹱、南极鹱、雪鹱属中型海鸟,体型和普通的海鸥差不多,鹱科鸟类由于长年在大洋上飞行、不经常落地的缘故,它们的腿脚多呈现出退化趋势,多不能灵活地在地上走路,只有巨鹱是个例外。鹱科鸟类的巢多在偏远的海岛,常利用临海高耸的悬崖、岩架上的洞穴、岩台、裂隙筑巢,不仅可以逃避敌害,而且适宜就近起飞并利用上升气流。海燕科的南极鸟以黄蹼洋海燕为代表,是一类比燕子大一些的小型海鸟,翼展只有30到60厘米,重25到70克左右,它们也喜欢在悬崖峭壁上筑巢。鹈燕科的物种也是小鸟,大多分布在亚南极海区,南乔治亚鹈燕等少数个体有时会进入南极洲。
它们也是游泳健将(花斑鹱)
鹱形目鸟类喜欢以大洋表层的浮游生物如甲壳类动物(水蚤、磷虾等)为食,也喜欢吃游在海水表层的小型鱼类。有些种类具备一定的潜水能力,能下潜到水下十几米或更深的水层去捕食头足纲的软体动物——鱿鱼、章鱼等。几乎所有的鹱形目鸟类都有跟在船只后面飞翔的习惯,一方面可以借助船只在航行时产生的上升气流以减轻飞行的负担,另一方面是船只螺旋桨能将水面下的浮游生物搅动至水面而易于发现食物,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时取食人类所抛弃的各种厨余垃圾。(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德雷克海峡上尾随船只的各种鹱形目鸟类(黑眉信天翁、巨鹱、花斑鹱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