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清宫珍宝说奇葩·地理零拾(6)

已有 4661 次阅读 2008-1-17 12:08 |个人分类:地理风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今天我们来欣赏的是一对罕见的大型掐丝珐琅人物摆件。掐丝珐琅是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金属加工工艺,后传入我国,大致工艺就是在铜胎上粘贴以铜丝塑造的各种图案,将各色釉料点染其间,再经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的器皿陈设。明景泰年间,掐丝珐琅制品的工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产品畅销于海内外,因其多借助蓝色釉料作装饰,故后人称其为景泰蓝。

    这对摆件名为麻姑献寿,麻姑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女,麻姑献寿的寓意是祈寿纳福。麻姑一手捻灵芝草,一手扶药锄,作漫步云中状,衣纹佩带飞舞飘逸,颇有“吴带当风”之感;面容丰满,额、鼻、頦施三白,这是中国画工笔美人的标准设色方法,相当于西洋的高光;披桃叶肩披,上身着云纹衣,下裳为莲叶荷花裙,所用釉彩均为珍贵的矿物质颜料其色泽华丽,经久辉煌;左侧的麻姑从仙鹤跟随,右侧的则为梅花鹿。说其罕见,是因为一般的景泰蓝制品,尤其是人物摆件,很少有如此身型巨大的,她们均仿照1:1的真人比例制作,而一般的景泰蓝制品多为瓶罐碗盏等器皿。大型器皿几乎只见于皇家所使用的炉鼎彝器以及宝座两侧的神兽,仿照真人比例制作的侍女摆件笔者还是头次看到。

    这对人物摆件都是清宫旧藏,目前陈列于北京颐和园的德和园,从人物的开脸看,有明显的晚清风格,有可能西太后作六十寿辰时的点景之作。至于是不是养心殿造办处的“官窑内造”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此时的清宫已不似从前,养活不了大批能工巧匠,其造办能力明显下降,一些日常器皿或工艺陈设开始从民间采购定做,同时也随着大批工匠的出宫,民间工艺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景泰蓝,在清末到民国初年,景泰蓝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物资,在北京集中了大批工艺大师及其他们开设的作坊。这些作坊的分工非常明确,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各道工序均有专攻。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抗战暴发,北京的国际商务通道因闹日本鬼子而被迫封闭。解放后,国家将散落在京城各区的老艺人们和他们奄奄一息的作坊摊子集中起来,组建起国营景泰蓝厂(隶属轻工部),又从河北等地为老艺人们招来大批的徒弟,才使这枝艺苑奇葩得以复兴,为出口创汇事业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到了80年代,旧有的体制难以适应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国营工美厂关闭,工艺师下海,有的继续开坊收徒,有的则改行,目前北京景泰蓝的现状是:小厂家,小作坊,原料少,好作品少,大路货的工艺水平、质量也参差不齐,工艺大师日趋减少,后继力量乏人,长此以往,堪忧,堪忧!

    其实,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工艺美术品制造这类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良好方法之一,愿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让这朵奇葩继续能够在世间绽放。(段煦 文/摄影 -博物地理 www.bowudili.cn -)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14595.html

上一篇:食鱼,必河之鲤·博物杂拌儿(36)
下一篇:东岳庙的宝贝儿·地理零拾(7)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