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博客今天不知何故,发布博文中只要有图片,一发布则全部消失,这篇博文,花费了我数小时,最后换了360浏览器才成功,别的浏览器有上述问题)
今日本人已经发了一篇博文《钓车列传》,本不想再写。结果发现科学网刘炜先生针对笔者2月20日的博文《画说科技史——开篇语》连续发表了10篇博文(见其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87371),核心的争论就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这部水车到底是笔者认为的牛转翻车还是他最初认为的井车,抑或他后来又改称的畜力转筒车。刘先生一不读基本文献,二违背常识下结论,结论未免武断。本文不准备就其10篇博文的多处细节错误一一纠正,仅就核心问题做反驳。
问题的缘起在本人20日博文中的一幅图,如下:
本人认为这里棚子下就是长三角地区常见的牛转翻车,露出的大木轮就是卧轮。刘炜先生最初认为是井车。那么什么是牛转翻车,什么是井车呢?上图片一目了然。
下图是故宫博物馆收藏的(传)南宋马逵的《柳阴云碓图》,描绘的就是一部牛转翻车。
再看下明末《天工开物》中的牛转翻车:
可以看出,牛转翻车有两个显著特点:1、卧轮巨大,因此有时需要在轮周加上加强筋,以增强其牢固性,比如后者就有木轮与中柱之间的加强木杆;2、卧轮距地面比较低,因为卧轮需要与卧轴一侧的齿轮啮合,牛每转一周需要跨过卧轴一次,如果卧轮太高,卧轴就高,牛跨过去就不便。
下面看井车,这是笔者在兰州水车园拍到的井车。井车不是我国的发明,最早的“证据”是在唐代,而且还有争议,这种水车的特征是:1、用于汲取井水;2、卧轮比较小,距地面比较高,因为高的话无论是畜力还是人力,推或拉用力比较方便(根本原因在井车立轮需要大些,这样链轮上的水斗倒水方便)。
再后头看仇英本那幅图,棚子就在河边,放着便利的河水不用,农人费力地再去打井取水干什么?这难道不是常识能解决的问题吗?刘炜质疑是牛转翻车的原因是,没有(流向田间的)水沟。殊不知仇英本虽是写实性的风俗画,但写实程度远逊北宋张择端本,这方面不能抠死理,许多画论者已有阐述,不再解释。此外,就算是井车的话,难道就不需要流向田间的水沟了吗?这又如何解释呢?
后来,刘炜先生又有了“惊天发现”,在元代王祯《农书》中发现了一种驴(卫)转筒车,于是说仇英画的是这种器具,并极富想象力地构建了一幅畜力转筒车图,见下:
大家可以看下,棚子下的卧轮有多大(按照比例),位置有多低,更富“想象力”的是把一处河岸的水湾认定为水槽。其实,无论是古代什么筒车,主要用于高岸提水,比如著名的兰州大水车,这种河渚边灌溉自然用翻车便利,哪里用得到筒车,而且还是畜力的筒车——这种车在古代使用的概率极低。还有,筒车从来是固定的,不会像牛转翻车那样,翻车往往可以移动、拆卸,故古代绘画中牛转翻车有时仅仅画一河边车棚下的卧轮表示(见下)。哪里有畜力翻车仅画出卧轮的?
最后再看下清代《南都繁会图》(按:应为《姑苏繁华图》,印象描绘的是苏州,只是画名记错了)中的牛转翻车,这里有水沟吗?这里如何架设筒车?显然这就是一部牛转翻车而已。这里描绘的是苏州的场景,仇英正是苏州人,明清时长三角一带这种翻车很常见,直到近代都如此,仇英放着常见的牛转翻车不画,去画一部北方常用的井车?这能解释通吗?
综上,仇英本《清明上河图》描绘的那部水车就是牛转翻车,而不是什么井车或者畜力筒车。
这是本人就刘炜先生一系列博文的唯一博文答复,其博文中众多的常识错误不再一一反驳,也不再博文回复。希望其多看点一手文献,少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高见”,以免误导读者。
希望刘先生去读读周昕先生《中国农具发展史》相关部分或者李根蟠先生数年前在《中国农书》发表的系列论文。
笔者有关牛转翻车的小文也供参考:
1、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两幅牛转翻车图研究,《农业考古》2016年第6期
2、述论《吴友如画宝》描绘的农事器具,《农业考古》2012年第6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