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回忆、建言科学网 精选

已有 7246 次阅读 2017-1-19 14:28 |个人分类:琐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回忆, 科学网, 十周年

  昨天看到科学网纪念创办10周年的专题,愣了一下,竟然10年了!其实自科学网创办至今,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尽管我把博客迁到这里已经是2013年下半年了。

  2007年1月,科学网创办的时候,我还在重庆一所乡镇中学支教(共青团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一年);当年9月,我考入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因为支教时我的博客在百度空间,因此那时尽管一直浏览科学网,但博客并没有转移,一直在百度。不过,在北京读书期间我就成了参与了科学网“群组”中“科学史”版块的版主。记得大约2008年(经核实,应该是2010年夏)科学网在玉泉路礼堂那里开了一个颁奖典礼还是年会什么的。因为我是版主(记得最初科学史版是两位版主,另一位是科学网的编辑,那次典礼时他就在服务台),进门时还领取了一份礼物,记得是一个卡通玩具,还有带科学网标志的鼠标垫。那次颁奖的嘉宾记得有黄安年、陈儒军、罗会仟等先生,别的都不记得了。

可能就是那次得到的礼物(也可能是后来,记不清了,但几次搬家,一直保留着这支带着科学网标识的笔,我的鼠标垫至今仍用带科学网标识的红色那种)

  我到了东北工作后(2010-2016),百度空间的服务后来也停了,教学任务也重,因此我就不再写博客了。有一段时间,一直打算把博客阵地转移到科学网,但一直没下决心,2013年10月终于下定了决心,第一篇博客是《关于招收2014年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说明》。当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2014年起我可以带硕士研究生了,为了第二年招到较好生源,在考研报名前发了这则消息。从此在科学网博客“安家”,到今天一共写了117篇文字。当然,许多科普文章是我在纸质版发表之后,转载到这里来的,这样的文章一般前面我都加了“按语”。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就是2013年末科学网组织了一个“科研梦,从这里起步”的博客征文大赛,拙文“科学史上的奇迹年”获得了“教学笔记类”组的金奖(http://zhengwen.sciencenet.cn/index.php?m=Index&a=news&id=3902),奖品是一台卡片数码相机。由于之前我已经有数码相机,正好在春节期间送给了妹妹。

 至于科学网本人对我的意义,我谈三点:

 1、首先,她是我了解“科学世界”的一个窗口,无论是科学网的科技新闻,还是博客栏目中的大量科普文章,我受益良多。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科学网,其他门户网站我极少看。不过,浏览最多的还是博客版,其次是主页新闻页面,别的很少(原因见后面建言)。

 2、其次,她是我本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平台。无论与科普媒体,还是就我的专业科技史与相关爱好者交流等,博客版实质上起了牵线作用。从2016年以来,部分小文还得到了一些微信公众平台的转载。

 3、最后,她是我本人心得、体验的记载,无论是有关教学的,或者科研的一点感想,抑或在外访学时所见所闻等。既然是公开记载,多少会有一些反馈,有时有共鸣,有时有不同看法,有时纯碎是分享。

最后,出于希望科学网越办越好的想法,提几点建议:

 1、科学网不可能办成一个“大而全”的科技大杂烩网站,实践也证明行不通,比如早期就有延续至今的“群组”版块(早些时候我在那里发了许多科学史的资料),与后来的“微博”版块,均算不上成功。而且群组“科学史”版块那里,经常有一些广告贴和留言,我过去还费了一些精力删除它们。科学网最成功的当然是“博客”版块了,成了科学网最具价值的“资产”。这里http://www.wkepu.com/top/)有一则2015年科普网站排行榜(下图仅截取了前6名),供参考。这其中,博客应该是最大功臣。



 2、“微博”版块既然不成功,也没什么吸引力,互动性也差,但是在博客版的主页上占的“分量”并不少,即时截图为证。这不是喧宾夺主吗?微博版块希望重新评估下,是不是鸡肋,或者放弃,或者是否有什么激活的措施。若放弃,就可以为最新博文目录腾出空间。我个人的看法是,最新博文在博客版首页显示8条左右或更多合适。

3、同样是博客版首页,“特别推荐”希望改进,有一些名不副实或者已经停写很长时间,甚至已经去世多年。总之一个原则,博客版首页的空间应该高效合理利用。

4、科学网首页上“群组”栏目那里类似,也成了鸡肋。一些群组的条目半年甚至更久时间得不到更新。没办法激活的话,不如撤掉。如果能够省下空间,新闻题图的图片可以加大展示页面。

5、博客首页,一位博主不宜在同一时间出现超过3(或2)次,除非的确是真知灼见的博文。否则对其他博主不公平,因为能上首页,从传播效果上肯定好,希望有限的版面质量为上、兼顾公平。何况,首页有一篇博文的话,点击进去该博主的新近文章可以看到。否则,容易人为造成“马太效应”。

6、上面提的都是形式上。在科学网内容上,下面主要针对博客内容而言:

(1)有人认为科学网博客“科学”成分多了,应该多元化。愚以为目前看,“科学”成分不能再少了,无论是“硬”的对科学发现的解读、分析,抑或“软”的科普呈现等,正是科学网最具特色和价值之处。不能满屏多是鸡汤文章。总之,科学主题的内容不能少了,反而应当鼓励。

(2)科学网博文的“热门”与“精选”应慎重。这里的“慎重”,笔者主要想说有时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起一些耸人听闻,甚至恶俗的标题(比如一些科普文章只要提到女院士,就是什么美女云云)。博文遴选编辑应该有基本的底线,宁可选一些实事求是平实的科普文章,也不能为了点击率“胡炒作”。适当时候,编辑也可更改准备推荐博文的标题。

 先想到这些,最后写几句话致科学网,祝她越办越好!

 十年时光飞逝

 对你欣赏依然

 赛先生的身影

 永远与你相伴

  在这里汲取营养

也写博文呐喊

 愿你生命之树常青

 勇往直前


 十年光阴如梭

 对你钦佩依然

 通俗晓畅的科普

 每每打动心弦

 在这里倾听、讨论

 还有一点茶语闲谈

 愿你不忘初心

 更加精彩无限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028605.html

上一篇:梁维燕院士的机电人生
下一篇:再说以讹传讹的科学家图片
收藏 IP: 211.100.46.*| 热度|

47 姬扬 王德华 张钫 周浙昆 岳雷 徐令予 姚伯元 杨正瓴 赵美娣 武夷山 付雷 彭真明 汪育才 尤明庆 文克玲 柏舟 杨建军 钱磊 刘炜 宁利中 李颖业 张庆费 刘钢 侯沉 章雨旭 苏德辰 王启云 迟延崑 刘光银 冯大诚 赵斌 李世春 蒋永华 黄仁勇 吉宗祥 吕喆 李天成 籍利平 李昕升 张士宏 张晓良 王诗翔 刘全慧 刘欣 xlsd taoshl lixuezh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