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不得不想一想他们的不同,想一想该如何教育他们?可谈到教育,中国家长仍然是说教的多,总以为说了就等于教了。
人类原本是没有“教育”这一说的。原始社会里,父母养育孩子,教孩子表达,教孩子走路,教孩子做事,那都是让其模仿自己,可谓“手把手”,是极其简约有效的。
人类社会发达了,人的大脑也跟着复杂了,想的问题自然多起来,对生养孩子有了新的认识。而我以为,生养孩子不仅仅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需要,更是我们自我完善生命的需要。孩子是一面镜子,他或她可以折射出父母的影子,这其中有DNA的因素,还是后天养成的性情使然。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可以说是生命的奇迹,是需要生育者去体味和呵护的。没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没有孩子我们不可能成其为“父母”,或者说人生是有缺陷的。
大多数中国家长认为,生养好孩子,关键在教育。教育成了每届政府总理工作报告中不得不谈的话题,变成了国家层面需解决的问题。当然,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总体上是可以被塑造的,譬如一代人的相似之处。
教育部长说,要重新拾回老师的师道尊严,社会要回归尊师重教的正轨。我告诉黄曦,教育部说小学一二年级不准布置家庭作业,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给更多时间他们玩和休息。他的第一反应是:瞎说!
孩子不信。为什么?这个社会的整体行为已然失信于孩子,因为孩子的想法很简单:说了的,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要说。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围绕着所谓教育,我们形成的理念和体系,是与我们所说的一致吗?
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的榜样是什么?就是做好事吗?雷锋同志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爱憎分明,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爱生活,爱社会,这才是关键。
要让我们的孩子热爱他们自己的生活,这生活得有趣、好玩,能够吸引他们的好奇,给他们带来快乐。如果每一天都面临“说教”,或者“考验”,或者“应试”,孩子能高兴吗?
黄曦说,幼儿园的生活最好了,有好多玩具玩,早中餐吃得也不错,下午放学前还有糕点,没什么作业压力。我告诉他,不可能永远待在幼儿园吧?人是要慢慢成长的。
问题是,人应该怎样成长呢?孩童的阶段自然不同于成人的阶段,我们难道不应该区别对待吗?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要拔苗助长,“已所不欲,毋施于人”,这些道理谁都明白,可又有几人做到?
我们的成人社会有畸形的一面:言行不一致。教育者,应该是被育者的榜样,他或她的言行便是孩子学习的示范。当然。成人后我们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有缺点并不可怕,不能逃避,要正视,要认真地告诉我们的孩子:爸爸妈妈也不是完美的,也需要理解和包容。
那么,对于孩子,理解和包容不等于溺爱,因为不良的言行都要改正——允许有一个让我们耐心等待的过程。知错慢改,这“慢”是真切认识错误所必须经历的——思想意识上的东西不能搞一刀切。可对于成年人,因为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是必须明确指出的,不能含糊,特别是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
孔子说:“因材施教。”说的是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不一样。可是,育人是基础,教学随之后。说白了,我们首先要培养有品德的人,有高尚情操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学了知识,才会为社会带来美好,为人类发展贡献力量——最终,父母也将从中受益。
我的两个孩子,我不准备“教育”,我想引导他们,我相信他们的智慧,相信他们有力量,学会独立的思考,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如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带给人光明和温暖。
2018年3月6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