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一周,向南,到浙沪,算是走了不少地方。浙江从南向北行,从温州到宁波、到舟山,再到杭州、到上海。浙江的前三大城市(按经济实力),从老三温州走起,到宁波老二、到杭州老大。浙沪的六个长三角城市(上海、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走了四个。
虽然从狭义来说,温州等并不算江南的范畴,但从广义来说,大江南包含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的广大地区,所以,把此文取名“江南之行”,应该也不会引起歧义吧。
此行属自费旅游性质,当然,主要行程与旅游相关,雁荡山、普陀山、乌镇,能在几天之内走完这几个较大的景点,也算是比较高效了,当然,走马观花之嫌是免不了的,旅游嘛,就是这样,真正让你能记住的东西并不多。
去了这么多地方,朋友总归有一些,就想让他们带着,看一些关心的东西。此行大致看了两处科技企业,两所大学的相关设施(宁波诺丁汉大学可持续能源技术研究中心大楼,杭州浙大老校区的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期间与朋友们聊天讨论,学到了一些新东西,感受到了一些不曾感受的,想想还是记录一下吧。
温州的企地合作
以前不曾去过温州,对温州的直观感受应该是个很富的地方,温州人会做生意,特别是会炒房,有钱人很多。也有人说,温州是“藏富于民”,政府其实比较穷,市政建设也不是那么好。说句实话,在温州住了一晚上,表面上肯定看不出什么,南塘的夜景很美,美食很有名,商业很繁华。
去了才知道,温州地理环境并不是很优越,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地形,在温州,素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称呼,可见温州城市用地紧缺到什么程度,这也极大的限制了温州的发展......温州的瓯飞工程累计投资600亿,大面积开发东部的滩涂,是全国单体最大的围垦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温州可用土地极少的局面。
从温州市区南塘到东部的瓯飞区域,大约也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改造后的滩涂地远远望去是一片绿色,植被很丰富,就像种了庄稼似的。滩涂开发的土地上,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大片的建筑。
某大型国企与当地政府合作,计划拿几千亩滩涂地,建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刚刚启动不久,办公场所还是临时的,却已经在招商了。产业园定位的几大板块,包括跨境电商、云计算相关、北斗导航相关、智能制造,等等,看起来都很诱人。签约的大型知名企业已有20多家。不知道如何保持后劲,准入门槛总会保持较高吗?
不管承认与否,温州曾经的以电气、服装、鞋业、汽摩配、泵阀为支撑的传统产业链已经断裂,产品滞销、出口不畅,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谓是雪上加霜。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应对传统产业链的断裂,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改造,重振当地经济。这也是全国很多地方的共同面对的问题。
升级传统企业、重振经济,得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靠炒房轻松发家的温州人有多少愿意投资实业,放得舒适的日子不过、重新打拼。而传统产业的升级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人才。说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可面对许多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与其说是改造升级,不如说是打造一套全新的。旧的厂房、机器设备、劳动力,及至管理方式,统统不能利用,大量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培训困难,面临实业....一切都得重新来过,创新!
全国各大中城市不知建了多少科技园、产业园,但真正能用于创新产业的,又能占多大比例呢?温州的产业园,如何结合温州的特色,利用温州本地的优势呢?朋友们抱着雄心、充满了信心,默默祝福他们,做出不一样的产业园,为重振温州的经济出一份力。
浙大的校企合作
要写的东西很多,此处直接跳到杭州浙大。参观了浙大化学工程的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看到年轻的80后海龟高教授与企业(民营企业)津津有味的合作,感觉学工科的科研人员,其实挺幸福的,大学教授更有优势。如果不追求个一官半职的,政策挺宽松,还是可以专心搞科研的。
做接地气儿的科研,容易有成就感。学校的科研与企业合作,还可以从企业拿到研发经费,相关研究人员的收入也不指望学校那点可怜的工资。很多时候,高教授等都在跑企业,很忙,教学任务似乎不多。看起来新能源电池的市场那么大,不难找到合作企业。他们的石墨烯电池研发,技术上据说已有重大突破,下面的事情就是中试、量产的问题。也祝福他们快点出成果吧,慢了就被别人抢了先机了。搞热门研发,就得快。
所谓高科技企业的老板,可以是外行,可以不懂技术,但懂得与有技术人的很好合作就行。不懂技术的企业家有时往往放得开,就怕半懂不懂瞎指挥的,一准儿会坏事。我看到的企业老板的确不懂技术,可人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自己也在努力学习新东西,还是挺值得钦佩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