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江南之行(二):温州有个雁荡山

已有 4252 次阅读 2016-6-22 23:17 |个人分类:走遍天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雁荡山旅游

温州不是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不多。相对有名的景点就是雁荡山了。

雁荡山实际上是一条山脉,绵延上百公里,温州境内的山脉之一,就是雁荡山脉了。总面积约
450公里的雁荡山分东、西、南、北、中几个区域。雁荡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


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日至纪流纹质破火地。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由于长期受流水侵蚀,或地震影响,山体崩塌形成了无数奇峰、异洞、怪石、陡壁、峡谷、飞瀑。

网上介绍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没去之前,想像可以站在雁荡山上俯瞰东海,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水,山间流淌的溪水。其实跟本不是那么回事,在北雁荡山的几个主要景点灵峰、灵岩、大龙湫,风景不是这样的,甚至大龙湫的瀑布跟本没有想像的那么大水。



大龙湫




怪不得呢,原来,雁荡山山体基本是致密的火山岩裸露,土壤层很薄,积水面积较小,基本没有含水层,大量降水都通过地表水流走了。大龙湫的水源补给来自龙湫背,上游流域面积仅0.98平方公里。没下雨时,大龙湫只能依靠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进行补给,一旦降雨少了,没有地下水补给,溪流就会变干,瀑布也会变小。我们去的那几天,正好赶上晴天,没有下雨,所以,没有看到壮观的龙湫瀑布。不过,换句话说,要真赶上下大雨,就很难在景区停留了。俺是火命,到哪里都很少赶上雨。遗憾也很难见到云雾山中绕的美景了。

白天去了北雁荡山的灵岩景区和大龙湫景区。除了看了并不壮观的大小龙湫,就是在导游的指引下,从不同角度欣赏奇峰怪石带给人们的想像了。但比起张家界的奇峰怪石,雁荡山要逊色很多了。






这个就是著名的“老僧拜佛”











灵岩景区有座灵岩寺




剪刀峰


到了雁荡山,才知道还有夜景可看,朋友们知道了俺的行踪,也纷纷鼓动我们去看看“美的不得了的”雁荡山夜景,真是难以想像。好在我们就住在雁荡山山庄,离看夜景的灵峰景区很近。不太的景区,专门卖夜景门票,似乎晚7点才能入场。天黑得很快,所以也拍不到什么像样的照片了。


据介绍,灵峰夜景是雁荡山的三绝之首也是精灵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每当夜幕降临时都披上神秘的盛装,惟妙惟肖,如入仙境一般。不知道全国还有那些景区,有夜看山景的旅游项目。说凌峰夜景美,不如说在导游的讲解和游人的想像下,夜色山景的确有些神秘销魂的感觉。白天里的奇峰怪石在夜晚月光和夜色的映衬下,犹如涂上了神秘而温馨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线条鲜明的泼墨画,勾画出一张张美丽的剪影使灵峰夜景更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灵峰景区的夜景,被人们反复地比拟和想象,渐渐变得丰富而美丽。再加以今天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给予新的创造和发挥,使得这里显得更加神秘而神奇了。





凄美的爱情故事,曾在这里发生



来雁荡山,还有一项值得一看的就是当地艺人的“高空飞渡”表演。雁荡山飞渡,是中外罕见的民间技艺。当地村民称之为“滑绳”。它原是山民在悬崖削壁采药的一种谋生手段,后演变成一项“高空表演艺术”,成为雁荡山一道独特的风景。自古以来,雁荡山民的生存基本上就是靠山吃山。迫于生存,不少采药人常常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上缘索而下,凌空在绝壁上寻采药材。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绝技,而且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据说,这“高空飞渡”,其实也是颇具风险的表演项目,早些年没有钢丝绳时,曾发生过绳子断裂,艺人丧生的惨剧。靠这个生存的艺人实在是拿生命在做赌注啊。据说这项表演在雁荡山灵岩景区,一年365天,风雨无阻。




表演者从250多米高的山峰上滑下,中间还要做各种表演动作。看着真有些惊心动魄




表演者在有一定落差的高空钢丝锁线上飞舞翻滚、表演,好像也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太惊险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986250.html

上一篇:江南之行(一):旅游之外的所见所思
下一篇:江南之行(三):乌镇,过度开发?
收藏 IP: 111.192.202.*| 热度|

4 蒋永华 武夷山 李土荣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