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之行三步曲的最后一篇,水乡总是要写一写的。
江南多水,多河,多依水而建的村镇。有水有河道有桥的古城就成了旅游的热点。尽管往往在很多地方,真正的古城原貌已不复存在,保留的不过是格局而已。乌镇也是如此,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
比起周庄,乌镇出名要晚的多。三年前一部叙旧的电影《似水年华》,让人们知道了这个江南小镇的存在。当然,乌镇爆发性的出名还源于2015年的国际互联网大会在这里召开,乌镇被选为大会的永久会址。大大拉动了这里的旅游经济。
此行从浙江一路向北,到了上海,还犹豫要不要去乌镇,如何去。听刚去过的亲戚介绍,去乌镇一定要去西栅(zha),而且一定要看西栅的夜景。听说西栅完全是新修的,多少少了些兴趣,但听说夜景多么多么美,值得一看,还是决定去看看。
但如果从上海报乌镇一日游,只有东栅,并没有西栅的夜景可看,这个计划理所当然被枪毙了。午饭后临时决定,从上海南站坐大巴去乌镇,并从网上订好了汽车站附近的酒店(过了端午假期,价格一下子降下来,假期300多元的酒店,变成了100多)。汽车票从网上买真是多余了,白花了手续费还有其他杂七杂八搞不清的费用。
有趣的是,由于下雨,又过了节,从上海到乌镇坐40多人的大巴,最终只有三个乘客,真真感受了一下坐大号专车的待遇。司机一边哼着歌,一边把车开得贼快。一路畅通,不到一个半小时,到达乌镇汽车站。入住酒店,稍加休息,酒店有专车给我们拉到西栅入口,真是方便。小雨中夜游西栅,别有一番情趣。遗憾的是,出门匆忙,又下着雨,连相机都没有带。
顺便说一下,乌镇西栅的门票是120元,东栅是100元,如果能在上午11点之前到,买东西栅景区的联票150元,当然合算的多。但如果看夜景,还是要在乌镇住一晚上的。我是真心想在乌镇西栅里面住一晚上民宿,感受一下那里白天夜晚不同的美。可一看价格,最便宜的民俗也要七八百,有点舍不得了。
乌镇有连接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的水网体系,理想地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有水、有桥、有特色民居,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元素。
乌镇的东西南北栅,实际就是依水而建的四条街道,不知道为何以“栅”命名。
西栅已经没有当地居民居住,完全新建,也是开国际互联网大会的地方,有许多有特色的民宿。河道比较宽,有游船穿梭于间。乌镇西大街,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并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十分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不同,西栅打造的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中西结合,专门为年轻人和老外准备了酒吧一条街,很是热闹。
西栅景区占地3.4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景区北部区域则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
傍晚时雨中的西栅,少了些色彩,多了份宁静
乌镇西栅的夜景真心不错,可惜手机拍下来的只能算是记录了。
下次有机会再去好好拍一些照片。
东栅景区很小,游程不到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景区占地面积约为0.9平方公里,设有十多个景点。包括:江浙百床馆,江南民俗馆,江南木雕陈列馆,矛盾故居,等等。东栅保留了老房子,还有不少当地居民居住,当然,他们进景区是不需要花门票钱的,但如果碰上说带你进景区,不用买门票的三轮车夫,你就要小心了。景区到处都是检票的,想省100元,比较难。比起西栅,东栅的面积确实小多了,也就是总长只有600多米的街道。关键是人太多,因为旅游团全挤在这里了。
白天的东栅,全是旅游团
雨过天晴后的水乡,还是很有魅力的。
其实南栅,才是真正乌镇的样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街道狭窄、破烂不堪,散布着一些小店铺。乌镇的老街区,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居住,大致只有一些老人,对老街、老屋,还存在不舍吧。
不舍故地的老人
这些依水而建的老房子不久就不复存在了
据说北栅老街已全部折完,不复存在了。
在乌镇旅游,也有人不时提到过度开发的问题。西栅改建中,原居民全部外迁改成民宿,统一管理,标准相同,原居民成了员工。既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也满足了游客的服务需求。服务设施一流,连公厕也修得十分有特色,而且装修很艺术,洗手水也是热的。
俺觉得这种模式还是不错的。
其实,这大概是全国许多地方所谓古城改造的共同问题。拆了,按照原来的格局重建,也许要比修缮容易、可行的多。总觉得建在水边的那些老房子,经过多少年的风吹水浸,已经摇摇欲坠了。不拆了重建根本不行。
似乎全国到处都在修古城,吃历史文化饭,当然,改善的是当地老白姓的生活条件,赚的是旅游者的钱。说的高大上一些,就是保护和开发并举。所谓开发的过度与否,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能做到尽量尊重历史,客观地传播当地文化,让老白姓得到实惠,就不错了。古城改造,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旅游开发需要的同时,注意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和开发,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并不容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