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一个60后的回忆(一)

已有 4524 次阅读 2012-2-16 22:3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60后回忆

才读网上一热贴“献给正在老去的60后”,多少有些同感。作为生于60头上的已知天命的60后,正在老去或已经老去已成事实。不再有小孩子会叫你阿姨,奶奶、大婶、大妈,随他怎么叫,老了就是老了,反正叫什么也改变不了现实。


想起正在一天天接近“行将就木”的身体和大脑,有朝一日,回忆的思路已不再清晰,敲击键盘的手指已不再灵活,便想趁着记忆还没有慢慢消退,思维还没有变得混乱,精神还没有变得痴呆,写点什么,记点什么。写给自己,也写给后人。


60
头上生人,想想在娘肚子里就挨饿的感觉,肯定是真正刻骨铭心的。其实,那个年代,虽然大家都不富裕,人也是分等级的,作为社会最低层的城市贫民,更多见证了那个社会大多数平民的生活。


60
年代前期,日子相对平静。盛夏,昏黄的路灯下,围坐着一群群衣衫随意的成年人拉着家常,大人们多数谈论的是“张家长,李家短,今天吃了什么”等俗事儿,那个年代,除了从“话匣子”和为数不多的报刊上听来看来的,人们对世界大事,知道的并不是那么多,对国家大事,也似乎没那么多心思关心。

我们这些小孩子,夏日的夜晚最爱干的事情是在路灯下捉蚂蚱玩,那时城里路灯下的蚂蚱很多,都是周边的粮田里飞来的,即便是住在市中心,不足十公里之外就是粮田。如今那些地方早已是高楼林立,有几个小孩子在城里见过蚂蚱?即便在城边,也难见它们的踪影,早被农药消灭了得差不多了。回想起来,绿绿的肥肥的蚂蚱在煤球炉上烤着吃,好香!现在在孩子,恐怕只有在饭馆里才能品尝到变名“飞虾”的蚂蚱美味吧。

麦收时,城里的许多大人学生会去周边的农田参加收麦子劳动,这可不是像现在的城里人去城边去挖野菜那么浪漫,是义务劳动,没钱,可真得玩命干活啊。人们偶或偷偷从麦穗上扒下几把麦粒放在兜里带回家,放在锅里炒熟吃,也算一顿伙食改善呢。毕竟,那个年月,城里人很多家庭每天吃白面馒头都是一种奢望。


那个年代,城里人大多住的是没有卫生间的平房或简易楼房,卫生条件不好,不过邻里们倒是可以借着上公共厕所、倒便桶的时机见面,唠唠家常。还有,一个大院共用一个或几个水龙头,大冬天的去院里接水,有时还要排队,小手都冻裂了。。。可那时的邻里,多数还能互相照顾,不像现在,即便是住在一栋楼里,多数也是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事实。


相比现在,小时候的日子真的算很苦,没有温暖的楼房,没有每天丰盛的食品,更没有舒适的汽车,物质很贫乏,生活很单调。而如今,这一切都有了,我们却老了,时时感到不知足了,还有很多人怀念起过去的日子。。。


要说那个年代的孩子,真正能在现在的小朋友面前炫耀的,也就是没有那么重的学习负担,放了学可以跟许多小朋友在街上一边唱着“猴皮筋,我会跳,三反运动我知道,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也反对”,一边疯玩,直到大人们站在各家的门口喊着回家吃饭才慢慢散去。小时候玩的很廉价,不外是撮羊拐,弹弹球,踢布包,还有猴皮筋做的弹弓,现在的孩子绝对看不上。但那些毕竟是带给我们童年快乐的东东。已难觅其踪。


人,永远都不会知足。俗话说的“生在福中不知福”。但说实在的,我还是喜欢现在的生活,足不出户全知天下事,吃不完的好东东,玩不完的新鲜玩意,住着卫生设施齐全的楼房,冬天不用挨冻,夏天不用担心酷热难耐,看周围的小孩子们也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谁会否定社会的巨大进步呢?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回到过去,人们不过是想用过去曾经经历过的美好弥补今天的不如意。新的享受总会付出新的代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538194.html

上一篇:业内杂感之六:计划赶不上变化
下一篇:一个60后的回忆(二)
收藏 IP: 210.14.118.*| 热度|

29 李学宽 李双双 曹聪 吕洪波 余昕 张玉秀 唐常杰 徐长庆 肖海 褚海亮 陆俊茜 庄世宇 罗帆 武夷山 朱志敏 逄焕东 曹小晶 蒋继平 苏德辰 任胜利 张焱 wgq3867 zhangcz07 zhouguanghui zhxftcl 志通 tuner crossludo niming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