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wumei 科学就是科学

博文

偶遇何时成就永恒

已有 2866 次阅读 2014-7-22 23:20 |个人分类:盲人摸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世界公认,我的研究领域中国引领1000年以上》中

[23]张骥  2014-7-21 20:31
   人类历史上的很多东西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如果没有文献纪录,没有传承, 对当下有什么意义。
   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如果不能重现再现实验,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博主回复(2014-7-22 15:53):《九阴真经》与中国科技发展、传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813761.html 推荐阅读评论。

博主回复(2014-7-21 20:42):宋朝的汝窑,你觉得有意义吗?

博主和我提起汝窑,我看完直接就懵了“这也太高科技了,科学和汝窑有什么关系?”

今天应邀阅读博主新文《九阴真经》与中国科技发展、传承》,文中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一共举了7个例子,看罢才大概明白“汝窑”的意思了。

例子结尾用这样一句话做一个小结“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的科技发达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很遗憾,很多技术都没能够传承下来。这或许就是古代“传男不传女”、“宫廷御用”等造成的结果。

这几个例子有一个共性的特征,他们都是小规模生产的稀缺物:素纱襌衣,汝窑,皇陵地宫,万里长城,指南车,勾践剑,扁鹊,这7个没有一个是量产的。其中皇陵地宫,万里长城,扁鹊都是独一无二的;指南车,勾践剑就算产量也是极低的产量的;素纱襌衣,汝窑,虽然可能规模生产,但是对应现代,它们二位都是典型的极度奢侈品。

人类认识自然总是会有一个爆破点的,可能是问题驱动的,也可能是小概率事件,比如做梦想到的,神经分裂到的。从这个爆破点开始,人们总是能够做出一些什么东西来,这就是常说的实验室水平产品——可以说只要你想弄点儿东西出来,总还是能够弄出来的。

问题是做出实验室产品之后应该向何处发展?一般看法,研发人员是决定科技向何处发展的关键,但是“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的科技发达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很遗憾,很多技术都没能够传承下来”揭示了一个可能——研发人员对科技发展来说可能并不是稀缺物。

任何一种产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按面对消费群体大小,可以分为大众消费品奢侈品

尝试沿着奢侈品的路往下走走,你会发现科技越来越无足轻重,而且科学的权重越来越低。导致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制造产品的策略:当制造成本不是问题的时候,要获得举世无双的产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筛选”……只要样本数量够大,总是能够筛选出想要的东西来。

尝试沿着大众消费品的路往下走,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风景,科技越来越重要,盛开着科学技术两朵奇葩。大众消费品要求研发人员必须在“品质”和“成本”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常“成本”是第一位的——价钱高的东西大家消费不起,其次才是“品质”——用于在售价相同时,选择消费哪种商品。“如何能够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就是高科技的爆破点了。技术跟着科学跑、技术领着科学跑、科学和技术手拉手跑,这三者是现实共存的——集成电路就一个典型的高科技案例,它的制造理念与宏观制造理念是天与地的距离。

第二,说说“谁的投资更长久”

奢侈品面向小众,小众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原因有二,其一在于其需求可能发生突然变化(今天喜欢吃甜的,明天就可能喜欢吃咸的,总有吃腻的时候),其二在于小众群体存在不稳定(服不服排行榜,首富年年变化)。不稳定性决定小众的投资随时都可能消失,“投资消失”宣判“奢侈品消失”。

大众消费品的投资来源于大众(虽然是大众,但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人——大众消费品满足的是所有人中的较大群体)。虽然不可避免地同小众具有相同的“吃腻”劣根性,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巨大,此起彼伏需求置换始终能够保证大众投资的长久性,保证研发人员不会被断供。

第三,说说“谁更能忍耐”

小众是典型的急性子“想要什么立刻就要拿到手、吃到嘴里、用在身上,一分钟都不等,甚者还要拆你铺子,取你贱命”,“历史剧里皇帝下命令,限时把XXX宝贝造好,造不好就杀头”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古代制造奢侈品的研发人员活的很钢丝:能够造出来就是一天,不能够造出来就是一生。用生命做游戏的研发人员还能静心下来细致研究,真是超越了人本身,像西方鼓吹的哥白尼之流完全不能与之相比。在这个情况下,选择进行深入研究是反人类的做法。

大众是典型的慢性子。用汽车举个例子(从有汽车开始到现在,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当新一代汽车发布时,有哪个大众是专程去骂街“之前的车都是什么玩意儿”而不是踊跃订购彰显自己的;在新一代汽车没有发布时,有哪个消费者拎着原子弹站在汽车车制造厂里“要求限时发布,否则就玉石俱焚的”?

相比之下,大众消费品的研发人员活的还是挺轻松的——“只要产品和别人的差不多”就能活下去,如果深入研究一下“还能活的更好”——这就是来自大众的额外的奖赏了,相对小众的罚而言,大众消费品的研发人员自发、自愿、自动、自觉多做一些深入研究是情理之中的。

小结一下,面向小众的偶遇非常容易昙花一现,面向大众的偶遇成就永恒的几率要相对大一些。按照概率来说,我国古代一定有科技,但是与同时期国外相比,国外的生产消费方式更适合科技发展,消费除了能够拉动经济之外,也可以牵着科技向前发展。

扁鹊是个非常奇葩的例子,尚无法解释为什么就他一个独苗(这个不符合物理规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3662-813875.html

上一篇: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
下一篇:1^n+1^n=?
收藏 IP: 115.155.1.*| 热度|

6 陈楷翰 陈小润 曹广福 王小平 曾新林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