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帆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

博文

一缕抹不去的忧伤

已有 4872 次阅读 2010-2-20 16:33 |个人分类:人物写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文学, 忧伤

 

20086月底的一天,我去同济医院看病,大夫说必须马上住院手术,并给我开了住院单。在回家的路上,车驶过航空路立交桥时,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听到了子谦老师暗哑的声音。正在与他说话时,前面的一辆车突然停车,开车的先生没能及时刹住,瞬刻之间就追尾了。随着前车灯的炸裂声,我赶紧对着电话说,我们的车撞了,以后再给您打电话。处理相关事宜后,再打子谦老师的手机时,已经不通。只好发短信,但没有回音。7月初,我住院做手术,出院后在父母家休养了一段时间。不巧的是,由于电脑硬盘故障,我原来用Foxmail收发的邮件和联系人信息都打不开了,而邮箱里未设定保存邮件和相关信息。期间和此后,我打过手机,发过短信,但一直没有联系上。

今年春节前,我又发了短信,还是发送失败。难道是换号了吗?怎样才能再联系上呢?忽然,我想起上网可能查到他的联系方式,于是在Google上搜索。当我看到“国内著名‘钱学’专家、省社科院知名学者陈子谦813病逝于成都。”的消息时,立刻惊呆了。

汶川地震之后,我曾打电话给子谦老师,当时他说成都没事,他和全家都很好。但是,三个月之后,他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车上接到的那个电话,成了他最后的告别。当时突发的撞车事件,难道是一个凶兆?

1983年暑假,我们班在成都飞机制造厂实习。分到四川工作的校友ZJ知道我喜爱文学,热心地带我去拜访子谦老师。在四川省社科院的宿舍里,我们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子谦老师身材瘦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也许是因为抽烟凶,嗓音有些暗哑。他生于湖南隆回,毕业于武汉大学。1979年,在工作多年以后,他考上厦门大学的研究生,师从“钱学”首倡者、钱钟书挚友郑朝宗先生。记得他自豪地对我们说,他在中国最美的两个校园里度过了学生时代。他还说,他计划读完钱钟书读过的所有书籍。我们三人在老师家谈文学,喝清茶,非常开心。中秋节那天,我和热爱文学的同学WJ去了老师家,带去一盆英国吊兰略表谢意。当时,师母和两个孩子尚在外地,除了清茶,老师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和白酒。老师谈锋甚健,既有严谨求实的学者风度,也有愤世嫉俗的诗人气质。我们谈得最多的,当然是钱钟书。那时,我已经看过《围城》,在老师那里借阅了《人兽鬼》、《写在人生边上》等书,以及他的几本读书笔记。此后,我常会入迷地看那些与专业毫不相干的文字。

回到北京后,我与子谦老师一直通信联系,成了忘年之交。他曾经告诉我,那盆吊兰长得非常茂盛。根据他的推荐,我买回了《管锥编》等书籍开始研读,除了看小说,涉猎的范围逐渐扩大。

虽然我近年来很少涉猎文学,但承蒙子谦老师仍视为知己,给我寄来专著《钱学论》。该书从文、史、哲等方面深刻解读“钱学”,在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黎兰评价说,“早期的钱学研究大多停留在一般的介绍推荐,而子谦力图从深层次把握钱学的总体精神。这让他在学界显得卓尔不群,浑身透着一股求真气质”。黎兰感言,跟上世纪90年代相比,钱学如今渐归冷寂,但陈老仍沉浸其中,安宁地做研究,也许这会苦闷,但不会寂寞。

进入信息时代,有时我们会借助电子邮件交流。他发来的文章“我与‘我们仨’——读杨绛《我们仨》”回顾了他与钱杨先生的交往轶事,后来收进了《论钱钟书》。200610月,我收到了《论钱钟书》,因为太忙,只是选择性地读了部分内容。找出这本书,看着扉页上熟悉的字迹,后悔当初不曾用心研读并给老师打电话。现在,想与他交流和讨论自己的感想,为时已晚。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纯文学和文学研究日渐冷清。子谦老师的率真、坦诚和执着,显得与现实有些格格不入。多年来,虽然担任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的所长,但他安心于开帐授业、著书论述。因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他有时不得不住院治疗。因为腰疾不能久坐,他常不得不以冰箱为桌,站着写字。

据报道,快步入花甲之际,肺癌突袭。当时,他主持的《四川文学史》还在撰写之中。几年来,他忍痛续写,以微笑示人,一直没有把身患绝症之事告诉诸友及门人。他保持着乐观与坚强,病痛稍缓,就拿起笔写作。那首《入川四十年》,似乎流露出他那不为人知的彷徨与忧伤。

凋疏亲故余心

孤影凭栏鸟归西。

荆人犹唱竹枝曲,

蜀国已是大音稀。

几回梦里出夔门,

一觉醒来在川西。

成都别后,子谦老师到北京出差时,我去看过他。多年之后,他到武汉开会时,我却不巧出差了。他不止一次地问我何时有机会去成都,我总是说以后一定有机会。

2003年上半年,我在四川外国语学院进修英语,计划五一期间去成都看望子谦老师。然而,非典肆虐打乱了所有的计划。我被迫提前返汉,并被隔离了两个星期。下半年再去川外强化英语,考完PETS5后,单位要求我们几个“骨干”提前回汉开会,结果又没能去成都。2004年底去美国,一年之后回国,整天忙得团团转,去成都的计划一拖再拖。

成都,其实并不遥远。但是,与子谦老师的再见之约永远无法实现了。

早春二月,子谦老师已经离去一年半。不禁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不时会想起子谦老师的音容笑貌,心中总有一缕抹不去的忧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296312.html

上一篇:年夜饭的味道
下一篇:关于博士生选导的困惑
收藏 IP: .*| 热度|

31 武夷山 麦立强 王桂颖 郑融 陈海春 钟伟 陈儒军 陈绥阳 朱志敏 俞立平 曹聪 陈安 钟炳 杨秀海 朱教君 陈永金 魏东平 吕乃基 苗元华 柳东阳 张天翼 陈湘明 李学宽 侯成亚 李泳 唐常杰 刘晓瑭 高庆 高绪仁 张欣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