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新闻中的叙述

已有 2352 次阅读 2013-11-22 09: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04年的世界科学新闻记者大会期间,众多参会者探讨的一个议题就是如何提升科学新闻和科学新闻记者的叙述能力,也就是如何讲好一个科学故事。除了赞同记者们要更具批判性之外,他们一致认为要加强科学新闻记者讲故事的能力(to strengthen the storytelling capacity of science journalists),也就是说对于科技新进展的新闻和评论是不充分的,读者应该获取更深层次的故事和报道,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科学的话题进行阐述。

首先应该阐释清楚一项新的进展或者成果是如何运转的,而实际上新闻渠道(即被采访对象)没有解释清楚,抑或记者也没有完全理解,他们没能把枯燥的技术术语进行恰当地翻译和转述。Edvard O.Wilson认为科技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从来没有如此重要。普利策奖得主Deborah Blum也认为好的科学新闻记者应该能够让科学话题清晰且引人注目(compelling),科学新闻记者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科学很难“卖”出去。但是众多的科学新闻记者还采用传统的新闻采写方式,他们缺乏开展深入调查的工具和方法,进而也就无法提出有关科研背后的利益、经费、受益者以及潜在危害方面的问题了。

同样在2004年的ESOF(European Science Open Forum)期间的一个分论坛上,有参与者提出“讲故事的能力是最古老的的一种传播方式,它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燃烧的篝火。”甚至圣经上也有关于讲故事的例子。因而建议讲故事也被纳入欧洲对科学记者培训的相关课程中。

成立于1929年的TELI(Technical Literacy Society)在2004年庆祝其成立75周年的活动期间,其成员Manfred Ronzheimer也强调:我们必须学会讲故事并且加强新闻中的叙述能力,从而阐明新闻情境和以及研究的背景,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解放科学新闻,使得其对于科学和技术具有独立性。

公众或者读者之所以对某些科学话题感兴趣,是因为与其日常生活相关,他们能在日常行为中采用到这些科学知识等,而讲故事以及讲好一个故事就是把科学新闻同公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为科学新闻必须让人们有能力掌握一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东西(the story must empower people to learn something for their own lifes)。

****************************************************

上述内容是Wolfgang C. Goede总结的,另外在墨尔本召开的世界科学记者大会期间,作者又提交了《A categorical imperative for science journalists》的文章。作者在该文中提出了记者就像是洋葱,一层一层的,但是其核心价值则是为公众服务,启发民智并且对世界进行解读。但是记者们还要和编辑,出版社以及媒体机构等那些受经济利益驱使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斗争。记者,特别是科学新闻记者在公共关系人员和科学传播人员面前失去了自己的地盘,虽然他们采用的工具一样,但是利益却不同。同时公民新闻或者说市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也同传统的科学新闻发生了竞争,它们认为自己更客观,至少不和商业利益存在瓜葛。作者在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TELI,其愿景是通过呈现和阐释客观事实来教育公众,而该组织的首任主席SiegfriedHartmann则极力主张编辑部门和广告部门分开,这样也是确保科学新闻的客观性吧。

同时作者重申了世界科学记者联盟的伦理准则:

科学新闻记者是考虑周全的批评者和评论者,他们把科学和技术同公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澄清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公众意识到科学和技术的社会情境,经济情境和政治情境,以及科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Science journalist must be thoughtful critics and commentators,linking the wor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daily life of ordinary persons,clarifying the processes of research and discovery, and making the public awareof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ex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its impact on society.)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43729.html

上一篇:另一个角度看“鲜肺实验”
下一篇:我这样看“穿衣公式”的传播
收藏 IP: 210.14.119.*|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7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