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Sora等不断升级,AI会不会超越人类?其短板极限在哪里?读完这本书,你或许能得到答案。
中国自动化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军平的著作《人工智能极简史》,从古代传说讲起,用69个小故事描述人工智能近100年的历史。
张军平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生物认证、智能交通及气象预测。至今发表论文200余篇,连续两年(2022、2023)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他出版的著作中,《人工智能极简史》曾获19届文津奖提名图书,并入选2024年中国好书六一专榜和清华大学2024年暑假推荐书单;《爱犯错的智能体》曾获我国科普创作领域最高奖,即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
学术之余,张军平对科普事业和个人创作也有极高热情。他常在科学网发布科普、科研相关博文,分享人工智能知识。此前,他曾将周杰伦的《Mojito》改编成《GPU的AI》,被朋友们戏称为“AI界的周杰伦”。
《人工智能极简史》作为张军平的第二本科普书,从历史的角度全面梳理人工智能发展脉络,引用古代传说、趣味典故、传奇人物等讲述人工智能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作为科普读物,全书没有公式和代码,而是加入了生动的漫画,力求在不失趣味性的同时准确呈现知识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由陆汝钤院士亲自作序,还得到了王耀南、郑南宁、潘云鹤3位院士的联袂推荐。同时,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及出版社将其列入推荐书目。
读史可以明鉴,读AI可以知未来。智能时代,了解人工智能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人工智能极简史》是不可错过的选择。
(本文有惊喜活动,免费赠书!赶时间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活动规则)
起源于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列子·汤问篇》记载,在遥远的西周时代,民间就流传着一个关于“人形机器”的故事。周穆王西狩时,在遥远的昆仑山区偶遇一名叫偃师的匠人。偃师献给周穆王一个他制造的、几乎能以假乱真的舞者。以至于周穆王开始怀疑,偃师是请真人来跳舞,于是勃然大怒,要将偃师处决。
偃师造人,唯难于心。偃师赶紧当场把舞者拆开。大家一看,原来这个舞者是由皮草、木头再刷上颜料制成。虽然五脏俱全,却都是假的,而如果去掉其中的器官,则舞者会失去相应的功能。
而我国另一个人工智能相关的故事,则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指南车,通过车里的齿轮转动来自动控制方向,以便让指南车上的木人始终保持出发时最初设置的、指示方向。
而后,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曾发明了一种载重量达200千克左右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从其民间仿制的形态和其所具有的军事意义来看,都可以视为美国Boston动力公司研发的大狗运输机器人的雏形版。
这些故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尝试过机器人制造的传说。也可以说是最早有记载的,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梦想和思考。
跨越百年的发展浪潮
人工智能研究从萌芽到发展,历经将近100年历史。
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历史应该从1936年“图灵机”的提出开始算起,提出这一概念的人正是计算机科学之父、英国科学家艾伦·图灵。
1950年,图灵在期刊《心智》上发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首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 在这个测试中,如果一个测试者无法判断和他进行交流的是一台机器还是一个人,或者把和他交流的机器当成了一个人,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图灵测试,就可以认为它拥有了人工智能。
时至今日,尚无真正能通过论文中提出的“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系统。
1956年至1980年间,人工智能被正式命名并兴起研究热潮。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成功地为这一领域赋予了“人工智能”的名称,还深入探索并揭示了神经元细胞作为智能基础单元的感知特性,凝炼了未来人工智能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
1955年8月,四位人工智能的先驱者,包括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数学系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美国哈佛大学的马文·明斯基、美国公司IBM的纳撒尼尔·罗彻斯特和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克劳德·香农,联合提交了一份带有“人工智能”字样的提案。这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名词出现的时间点,标志着人类对智能模拟与增强的深刻认知与追求,也预示着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开启。
随后,美籍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就将《数学原理》中有关命题演算的全部220条定理都进行了证明,且程序在当时的IBM704计算机上仅用了3—5分钟就执行完成。
1981年至2011年,人工智能进入成长期。新型训练方法让神经网络得以突破感知机不能求解异或问题的尴尬,成为人工智能主力军。
1997年,我国学者吴文俊院士的几何定理的自动证明也在人工智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并获得了“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
2006年,现代逻辑奠基人乔治·布尔的曾孙杰弗里·辛顿首次提出了深度网络的想法和实现的思路。此后,汽车无人驾驶、谷歌AI系统阿尔法狗、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机器人系列、生成对抗网络、知识图谱等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2011年至今,人工智能发展一直处于第三次热潮中。这场热潮中,大批科研人员下海,希望形成更多能落地的科研成果。
2022年11月底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让机器与人的对话有了一次质的飞跃。而在2023年推出的Midjourney,在绘画的精细化和想象力上又上了一层楼。
人工智能以技术与理论更新的堆叠为基石,逐渐由“量变”形成“质变”。
对此,张军平在书中提醒到,要获得完全让人认同的、真正具有人类意识的智能体,可能需要人类重新找到一条完全不同于现在依赖于算力、大数据、大模型的技术路线。
未尽之路通向何方?
人工智能的进化之路,从“图灵机”的开创性构想逐渐走向智能化应用,自动识别、精准预测、虚拟形象、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但其仍面临着其技术的可解释性困境、安全挑战及道德伦理等议题。
因此,本书对这一发展历程也并不仅停留在叙述层面,而是在每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停下脚步,邀请读者一起思考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回溯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并思考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之路。以更加客观、科学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从而作出明智的判断。
正如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所说,这只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未来之事的影子。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世界,我们可以借助专业作者的著作,看懂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了解未来之势。
即日起至2024年8月10日23点,
科学网APP用户可以在本文下方评论区
发布您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或对其未来发展的期许。
我们会根据评论内容,
选取3名用户各赠送一本《人工智能极简史》
获得赠书的用户会在8月12日—13日收到我们的通知,
敬请留意!
科学网APP二维码及下载链接:
https://rmtzx.sciencenet.cn/app/kexuewang/openApp/openApp.html?appInfoId=100
您也可以扫描图片二维码下单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