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有关《2013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的思考

已有 2376 次阅读 2013-10-27 19: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参加了一天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举办的《2013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上午是大会主旨报告,下午是分论坛论文交流。

一天的会议下来,有两个感想。一是科学传播理论研究需要深入,也需要规范。以前的博文也说过科普(科学传播)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有关科学传播理论方面的问题也和其他学者与研究人员探讨过。正是因为科学传播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才有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现象存在。当然学术研究界也一直在呼吁科学传播这个领域或者专业的建立,并且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就目前来说,科学传播这个领域还比较宽泛。在会议的探讨中,科学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也是混在一起的,甚至有些是传播中的技术或者说工具也被纳入到实践研究中来,而对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则鲜见。从本次会议来说,主办方是科学新闻学会,主题是科技传播,那么是否应更多地讨论科学和公众之间的桥梁问题呢,也就是科技媒体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事件和理论问题。本次会议的主要参与者主要是各相关媒体的记者和高校的教师,而缺乏科学传播的另一端,那就是科学家的参与。而在对科学传播理论的探究中,一方面应该是梳理科学传播的发展历史遗迹科技新闻的历史,在这方面似乎还没有看到十分系统的论述。同时对科学传播的界定也需要学界达成一定的共识,并且把相关的研究纳入到这个概念的范畴中来,从而避免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同科学传播牵强附会地联系起来的现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且也不成熟。

同时,本次会议还评出了一些优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但是只是公布了获奖名单,并没有对评审原则进行公布,这些获奖文章是对理论有较深的探讨和梳理,还是在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比如对具体案例的深刻分析等。目前在科学传播领域的一个现象就是基于证据的科学(evidence-based science),进而推动决策者做出基于证据的决策(evidence-basedpolicy),当然在科学传播领域也应该遵循基于证据的原则。因而个人决策科学传播的研究从宏观上应该对理论脉络的梳理,微观上则应该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各个从事科学传播研究和实践的人员及团队要加强交流和融合,这样也可以了解整理领域的发展现状,否则各自为站,根本不知道整个行当在从事什么研究,也缺乏对整个领域全貌的把握。

第二个感想就是有关学术规范的问题。学术会议应该是一个较为正式的交流活动,在这里既可以阐述和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又可以结识新的同行,建立人脉。但是如果草草应付就有违学术交流的原则了。比如一篇文章在各种会议上连续发言,而且还要做报告,这对于参会者来说明显有违公平,因为已经在别的会议上宣讲过了(无论该会议是否出论文集),再次宣讲明显是在占用大家的时间炒冷饭;另外这也是个人对待这件事情不认真,或者至少是没当回事的表现。前面说过,科学传播的领域目前十分广泛(当然也很杂乱),如果在不同的会议上要发表同样主题或者内容的文章,至少应该换个角度吧。恰巧看到了《参加还是不参加学术会议?这是个问题》的博文,虽然作者表达的意思和我的不一致,但是至少可以说参加不参加确实已经是一个问题了。不参加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扩大视野,了解和结实同行等),参加的话就怕这样一稿多投的人。这里在多说几句,既然参加了会议并表示愿意做发言,处于对听众的尊重个人觉得应该做一些PPT,而不是随便说说。随便说说的话,相信不会有人关注你。因为来参加会议的人都是希望在发言人的引导下去思考一些问题,并且与其进行交流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36587.html

上一篇:另外一本有关与媒体打交道的图书
下一篇:英国的科学传播媒体(之一)
收藏 IP: 115.170.55.*| 热度|

2 曹聪 钟灿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8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