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家做科普

已有 2794 次阅读 2013-8-2 09:3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家

昨晚翻译《科学家—记者冲突》有关内容的时候,又提到了Jean Audouze,记得以前的一篇博文中也提到过这个著名的科学家,而且说的还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在退休之后才开始进入到向公众传播科学的领域,也就是我们说的科学传播吧。他在采访中很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原因,退休后不在需要劳心劳神在职位晋升方面了。因为做科普的科学家在同行中并不能得到肯定和鉴赏,就像林群院士曾经说过的那样,科普只能偷偷摸摸地搞(大意,原话记不清楚了)。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就科学家做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写点东西。据可靠消息,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座谈会将于近期举办,这个大部头的编委和编者可以说都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和院士,同时也是积极投身于科普的大家。通过参与这个丛书的工作,科学家也能够彻彻底底地做一次科普。但是是否所有的科学家和院士都愿意做科普呢?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因为科普并不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之内,或者说并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要求他们做科普。另外一个消息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相关人员的消息,在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之处,编辑部曾广发英雄帖,希望更多的院士和科学家出山担任分册主编或者编委等。接受这个邀请的大多数都是一度活跃在科普阵地上的院士和科学家。

当然除了参与科普图书的创作,院士和科学家还通过其他方式参与到科学传播过程中来。比较有影响力的应该算是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众多科学家和院士深入基层,做科普报告,普及科学。

这里我想提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就是科学家和院士参与科普或者说从事科普创作的困境到底是什么?科学家通过科普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传播出去,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当前科普图书市场需要好的作品,当然不是缺少科普作品,而是缺少精品。一些非科普作家或者非科学家的“科普”图书在很多图书馆都可以见到,但是里面很多错误,甚至有些是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完成的。这方面的案例已经有多人探讨过。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科学家不愿意做科普呢?这可能还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记得日本的学者就科学咖啡馆做的一篇论文中曾经有过探讨,因为做科普有时候费力不讨好,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原因吧。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科学家和院士如何做科普呢?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人们的阅读时间更加碎片化,科普读物也需要适应这个潮流,创作出小而精的科普作品。同时科普讲座也能通过各种终端传播到受众之中。面临这种形式,大部头的科普图书以及齐聚一堂的科普讲座,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呢。再者,科普需要人才,我们如何进行科普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也是一个问题。人才匮乏的原因应该也是多方面的,待遇问题,职业发展问题等。在这里科学家和院士应该能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一些热爱科学,愿意从事科学的人。同时这些人也应该热爱科普,从事科普。当然我们看到了这方面有一些发展,但是距离制度化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于如何促进院士和科学家做科普应该有制度上的安排和体现,比如在院士评选的标准中是否可以加入科普方面的内容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13420.html

上一篇:科学家--记者冲突(3)
下一篇:香烟:警示标签没有告诉你的--前言
收藏 IP: 210.14.119.*| 热度|

4 郑小康 唐常杰 张全成 孟庆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7: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