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在的学院,每年研究生生源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本院的学生喜欢选择通信、电子工程等热门学院的热门专业。以往如果初试分考得不好,退路就是调剂回我学院。学院研究生招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每年招生靠外学院(第一批复试)被淘汰后的调剂生才能招满名额。学院领导每年也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尽量想挽留住本学院的优秀生源。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每年定期进行考研动员会,让各团队负责人进行团队的招生宣传和科研方向介绍等。另外,学院还制定政策,如果第一志愿报考外学院,最后想调剂回到我学院,必须在340分以上的初试成绩,并且只能调剂为应用型等。这些措施的执行,使得我学院这两年的生源大为改观。
我在给本科生上课及每年的考研动员会上,多次承诺:“对于本学院的本科生,只要事先与我团队沟通,第一志愿报考我实验室,且初试上线的学生,我会尽力全部录取。”,这一承诺,以前我基本上实现了。
今天下午,学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了我校“2013年硕士入学考试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即最低初试分数线要求。下午,不少已经达到基本要求的考生打来电话,询问我实验室本年度的录取名额,录取原则和标准等。据初步统计,第一志愿报考我实验室、且达到基本要求的有10余人。按以往招生政策和招生名额(博导8名,硕导5名),完全可以实现我的承诺。可是,学院近期突然调整研究生招收政策,按院士/长江/杰青(5人)、博导(4人)、硕导(3人)的限额重新进行了规定。按这规定计算,我团队今年最多也就只能招6人左右的第一志愿报考生(包括推免生在内)。
我不想食言,特别是对那些亲口承诺过的学生。可上线的人中,还有一些初试高分的外校考生。尽管他们中有些事先并未与我取得联系,但跨校报考、初试上线确实也很不容易,我怎忍心随意淘汰他们呢。因为,对外校考生而言,被调剂意味着更大的难度。
纠结中…
相关博文:做一个被选的导师也欣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