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记肖绍球教授
现代信息社会中天线无处不在,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的安全保障。天线是所有无线电通信和探测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国研究者的“热捧”。
我校物电学院肖绍球教授,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天线理论与技术研究,构建了自己人生的共形天线阵。
静心学术
1997年9月,22岁的湘西伢子肖绍球,告别家乡来到了成都,成为电子科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研究生。
“开始跟着薛泉老师,后来转到了徐锐敏老师那,跟着他们我学到很多知识。”肖绍球说,“博士是在王秉中老师门下读的,他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博士毕业时,肖绍球面临很多选择,进公司、进研究所……
经过再三考虑,他还是选择了留校任教。“因为从王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生的影响。此外,相对企业和研究所,我更喜欢大学里相对单纯的科研环境。”
2004年,一位在新加坡的师兄告知他,日本信息通讯研究院新加坡无线通信实验室在招访问学者,建议他去**。
这个研究机构在国际上有着相当大的学术影响力,肖绍球决定“去那里开开眼界”。凭着厚实的研究成果,他击败了另外几个人,被该实验室接收为访问学者。
“收获还是挺大的,增长了不少见识,现在的一些成果都是在那里打下基础的。”肖绍球说,“还结识了很多学界大腕,和他们建立了比较密切的**。”
2008年,他与人合著出版的《Millimeter-Wave Technology in Wireless PAN, LAN and MAN》就是在新加坡期间完成的腹稿。
谈起这么多年来做科研的体会,他说:“刚开始都很困难,从科研起步到论文发表和成果形成,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开始确立项目、起步做研究,到艰苦探索,再到最后出成果,这之间要走相对漫长的一段路。”
王秉中教授回忆,2006年他在美国宾州大学做访问学者,大洋彼岸的他嘱托肖绍球将这几年辛辛苦苦研究的成果整理出来,申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在王秉中的鼓励下,肖绍球花了两三个月时间系统汇总材料写申报书,结果一举获得2007年的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烫金的获奖证书对博士毕业才3年的肖绍球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张”,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同时,申报书的总结过程让他明白一个人的研究工作应该是自成体系的,这为他日后规划自己的科研方向提供了经验。
如今,肖绍球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总装预研等十来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回国后的4年时间内获得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目前,他已在IEEE Trans.AP,IEEE MWCL,IEEE AWPL,IEE Procceding WAP,IEEEL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EI收录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并在2007年7月以副教授身份被评为我校无线电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同年10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0年,肖绍球“好事连连”,先后晋升为教授、获得“十一五”电子科技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和电子科技大学首届学术新人奖。
“我只是做了一点点,一切才刚刚开始。现在取得的一点点成绩都是在学校支持下获得的,电子科大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科研氛围也很好。”肖绍球谦虚地说道。
醉心天线
肖绍球有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他认为,“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有自己要完成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为国家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忘我奉献。”
可重构天线是本世纪才发展起来的天线新方向,是天线技术的新突破,无论是在民用通信还是在国防军事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肖绍球在国内最早、国际上同步开展这一研究,研究的前期成果就受到了总装的高度“关注”,随后的研究先后受到了总装的3个面上项目和1个重点基金支持。目前,相关科研院所也与他开展了合作研究。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宋银锁研究员对他的研究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肖绍球的研究成果“是目前我了解到的唯一能解决我们面临的XXX关键难题的技术”。 人工异项介质的小型化、宽带化是学术界公认的难题,是人工异项介质推向应用的基础性工作,吸引着众多学者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这个虽然不是我们最先开展研究的,但是我们应该是目前做得最好的。”肖绍球自信地说。
关于科学研究,肖绍球认为“就是要解决学术界公认的难题。”这多多少少是受到湖湘文化“敢为人先”传统的影响。
肖绍球的这些工作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他的论文先后获得2010年全国军事微波毫米波会议优秀论文奖,第21届IEEE国际高级信息网络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多次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担任本领域内多种国际学术权威期刊审稿人。
2008年,IEEE MTT-S(微波理论与技术协会)决定召开首届IEEE MTT-S国际微波研讨会。肖绍球得知后,就**会议的发起方,希望在我校召开。
2008年底,IEEE-MTTs国际微波与射频无源器件小型化研讨会在我校如期召开,肖绍球担任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IEEEMTT-S国际委员会主席、IEEE MTT-S两位前主席、IEEE AP-S(天线与传播协会)前主席、IEEE亚太地区主席等国内外本领域专家学者均到会参与这次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在天线世界里遨游的肖绍球,眼光时刻盯着国际同行的一举一动。Lars Josefsson和Patrik Persson撰写的《Comformal Array Antenna Theory and Design》由IEEE出版社出版后不久,他就着手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将国外的最新理论成果介绍给国内同行。“现在正在做最后的校对工作,今年年内就会出版。”
2010年,肖绍球担任我校物电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这个研究所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由林为干院士牵头发起,是电磁理论与应用的研究高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肖绍球希望能将整个研究所的力量整合起来,谋划大项目。“我们有这个基础,从天线到射频前端电路,再到后端处理,我们都有。”
潜心育人
“就像在接受考试一样,后来才慢慢习惯。”肖绍球不隐晦第一次走上讲台的紧张。从最初的紧张,到现在的挥洒自如,“离不开导师王秉中老师的教诲。”
“每一次聚会王老师还会发给我们一些文章,像《如何做个好教师》、《希望你们乐观幸福》,他发的每一篇文章我现在都还珍藏着。”肖绍球说。
在教学中,肖绍球对自己提出了要求,那就是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治学为人的道理,看待社会、人生的眼光。
“肖绍球老师常常通过言传身教影响我们,”他的一位研究生说,有一次,去食堂的路上肖老师和他边走边谈,最后食堂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他们还在聊手头正做的那个科研项目。
唐明春是2009年跟着肖绍球读博的,现正准备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留学,导师是IEEE前主席、亚利桑那大学杰出教授R.W.Ziolkowski先生。
“他基础不怎么好,本科毕业于省内一师范学院。”肖绍球说,“但是这孩子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勤奋,肯吃苦。”
“我的第一篇论文,几乎是肖老师重写的。”唐明春回忆,“他逐字逐句的帮我改并给我详细讲解,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前后占用了肖老师几周时间。”
这种“痛苦”在修改唐明春第二篇论文的时候就少多了,“到后来几篇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了,他的领悟能力很好。”
已经博二的唐明春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rans. AP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来篇,其中SCI收录9篇。
他的一篇文章还获得2010年国际信号、系统与电子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大会从收到的几百篇论文中遴选出37篇,通过大会初评、会议现场交流、评审专家组成员现场答辩等层层筛选,评出3篇最佳学生论文。
去年5月,唐明春还获得“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资助。
“这一切都离不开肖老师的细心指导。”即将去美国的唐明春对导师的帮助十分感谢。
高山山同学硕士阶段在肖绍球的指导下就发表了3篇SCI收录论文,现正在他门下读博。2010年,高山山获得了中央高校业务费优秀博士生科研基金资助,不久也将前往香港大学留学。
柏艳英同学最初并没有接触天线,甚至对电磁理论知识也掌握的很少。通过肖绍球的耐心指导和她自己的不断努力,现在她对天线有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在共形阵列天线研究上取得了几项独创性成果。
肖绍球尽量为学生搭平台,寻找机会让他们出国深造,目前还有3名硕士生正在海外跟随国际知名教授学习。
学生的成长让肖绍球感到特别欣慰,“比自己获奖还高兴,很有成就感。”
从教以来,肖绍球始终坚持“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人才是教师的最高职责”的信念,并矢志不渝地践行着。
文章来源于: http://www.news.uestc.edu.cn/NewsRead.aspx?newsID=4841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