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科创新计划)2018年立项课题的结题答辩会在中科院光电所进行。实验室有一支队伍参与了结题答辩。经专家评审,在近20支队伍里,综合排名第8。他们是在前期立项队伍中途放弃后临时组队后期加入的3位同学。为了尽快熟悉课题背景,他们经常到实验室旁听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会,主动请教老师和方向相近的研究生学长,参与研究期间申请发明专利1件。在立项的4个课题中,是完成得最好的一组。
说明一点,这几位同学目前并不属于成绩很靠前的具备推免保研的学生,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参与进来的。
现在的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都想尽早接触科研,成绩越好的、越有想法的学生,更是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
目前,在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很多,如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科创竞赛,创新创业计划;自行联系到任课老师所在实验室去学习和参与科研课题等。各高校也纷纷出台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相应政策,鼓励和多方支持。
在科研过程中,参与学生不仅是一种科研经历,有的还收获了成果,如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
如果以上行为,不是出于保研加分、出国简历的门面装饰等功利的考虑,其实都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是出于短期利益及功利思想为目的的所谓科研经历,一定只注重有与没有,不会去投入时间和精力真正体验一把科研快感。这样的结果是,更加助长了功利思潮,这不仅浪费财力物力,也浪费指导老师的精力和时间。甚至,指导老师也成了迎合和满足学生功利心的无形推手。
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本科生创新基金、科创竞赛指导经验的老师,心里总是堵得慌。每年的创新活动,报名者极其踊跃。结果呢,总是不尽人意。有中途随意放弃的,有在百度上copy一些沾边文字匆匆结题的。目的就是,个人求职简历、评优表上科研经历一栏能写上一笔浓墨重彩的文字而已。
现实中,低年级本科生,虽然课程任务不多,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但专业基础缺失或薄弱,成了参与科研的拦路虎;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课程任务又很重,而且学生通常在出国英语准备、考证、出国访学、企业实习等门类繁多的事务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把参与科研的初衷和任务完成放在了很靠后的队列中。因此,除少数真正有兴趣的同学外,科研成了大部分同学食之无味的鸡肋,成了仅仅是为了装饰门面的副产品。
关于本科生参与科研,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但如何进行过程管理,建立诚信档案等,是值得教育和教育管理者思考和探讨的。不然,本该属于严谨的科研工作,成了学生务虚和满足功利心的推手。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相关博文:
[1]学科竞赛,弊出功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