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余孟孟的博客 关注生命成长,传播人间知识,启迪教育智慧。

博文

NLP理解层次与教师的生存状态

已有 4283 次阅读 2011-11-3 16:35 |个人分类:《教师教育》课堂|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师培训, nlp教学技术, 理解层次

余孟子

经调查发现,当前超过80%的教师生活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的教师存在相当的工作倦怠;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教师对工作不满意,且出现“职业厌倦”情绪……

去问问处于困境或者不满现状但苦于无法突破的教师,他们给你的答案往往是:“人在学校,身不由己”、“机遇不好”、“受大环境影响”、“现在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我们教师的待遇太低”、“一眼能看到退休和死亡时的样子”等等,他们所指出的,要么是安定一段时间后不敢放弃工作,或者由于某些既得利益,或者时间不合适,或者没碰上合适的人和事等等。

这些教师都被“环境”层面里的一些条条框框所困,不肯也不敢把它们打破。要在这些框框里面有所突破和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作为一个教师你没法改变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也没法改变“经济利益至上”这种流行的观念。事实上,在环境层面这些框框的束缚下,教师们会用以下的方式去处理其他层面。

1. 行为层面:“我每天只好重复那些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行为,虽然并无多少乐趣可言”。

2. 能力层面:“我会学一些应付领导和这个环境的一些技巧和手段”;“我也不知道学什么更有用”。

3. 信念、价值层面:“再学什么教学方法也没用”;“现在的所有所谓的示范课、观摩课都是假的、没用”;“各种培训也都是面子工程”。

4. 身份层面:“我没有成为优秀教师或特级教师那种命”;“像魏书生那样,我没那运气,我不是那种人”。

这样的人生当然辛苦,这样的教师生存状态当然很令人郁闷。这类教师会有很大的无力感,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社会改变了,校园改变了,其他人不同了,他们才会有更好的日子过。然而,一个人是无法改变其他人的,所以,他们充满着无奈和愤慨。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被环境的因素所控制着。

成功快乐的教师生存状态是可以规划和实现的,但必须从身份开始。最容易的做法是给自己定一个时限。然后,遵循理解层次,一级一级地策划:

1. 身份:3年后,我将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如优秀的中学(数学)教师。

2. 信念与价值:我要相信一些什么原则和规律?我应该放弃些什么、应该坚持些什么?如我不应该再没事去打麻将、喝酒了。我要坚持学习教学理论和技能,和学生多沟通积累个案。

3. 能力: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我有独特的课程设计思路、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等。

4. 行为:怎样做?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呢?编制一个时间表,每天怎么度过。怎么备课,怎么上课,怎么批改作业,怎么和学生沟通,怎么和同事讨论问题等。

5. 环境:我认识的人中,哪些人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目标?如我们学校的知名的老教师,我朋友认识的某教学专家等等。

通过这个程序发展出来的计划,最有推动力和基本改变人生素质的可能。从自己理想的身份发展出来的环境及行为层面的计划,可能会与现实有很大不同,但坚持下去就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身份。

然而,有些老师可能会说“我也想成为有名的教师,可是这个学校、这里的领导,唉”;“我也想成为有影响力人,可身边的强人太多了”。这类教师的答案明显显露出中间层次的空白,这类教师往往是在迷惘中摸索,没有清晰的方向感,当然也就没有效果。现今的年轻教师往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没有中间层次,就像上一座大厦的五层而不经过二、三、四层,是不且实际的。怎样跳出环境的局限,以下的练习,用以帮助自己跳出一些环境框框。

先找一张纸,写下一件你希望拥有,但却没有的事物,然后:

  问问自已,如果有了那样的事物,你会有怎样的行为,把答案写下。

  看着"行为"层次的答案,问问自己:这些行为,提供你一些怎样的不同选择。("使我可以......")把想到的写下。

 看着"能力"层次的答案,问问自己:这些不同的选择,能够帮助自己实现一些怎样的信念,得到一些什么价值。这些便是那件你尚未拥有的东西所要满足的深层需要了。

为自已的深层需要写出至少三个新的、不同的做法(每个深层需要,都要至少三个不同做法)

在这些新的、不同做法之中,选出一项你认为最适当、最想做的,试实行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121-504199.html

上一篇:余孟孟《生命成长教育》家长课程走进郑州惠济区胖庄小学
下一篇:《学记》的基本特征
收藏 IP: 123.14.240.*| 热度|

2 吴吉良 赵纪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