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新时代环境下的研究生,导师该如何做出改变?
(王德华)
本是一篇随感的文字,意在释放心中的困惑和郁闷。有位朋友程老师给我发了消息,很长,以至于在我的短消息页面不能完全显示内容。后来,与程老师有了简单对话,算是我的回复。但没有详细思考,只是表面上的。总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相信不少老师会有相同感受,今天稍微整理了一下,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我的文章:原来导师的心理也是如此不堪一击
程老师:
“您的字里行间我颇有同感…….我即将步入不惑年龄,但总觉很多困惑,尤其对您这篇文章我也是感同身受。我也在问自己是否我的心理太过脆弱?您读到有关年轻学生所写,他们所感,我也一直反思自己。看到您的两张片子,我似乎释然,好像我也找到了理由。我试着说服自己,像您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师都至今还会困惑,我现在的困惑是太正常不过。只是显然我这样的困惑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会持续很久,甚至伴随我的职业生涯,除非我被迫或自主离开象牙塔?我扪心自问自己真诚正直,追求卓越,希望能看到学生因为研究生的经历有他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仅仅快乐就好。因为我相信,任何成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苦难只是其中一种。只是这样对于某些学生好像并不适合,他们更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己为中心。奈何我一遍遍提醒,都非学生心甘情愿,因此我也觉得自己闭嘴更合适些。
我的理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个快乐读书人。我们到底要怎样做,不仅是老师,还有学生,才能一起陪伴和引导学生度过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研究生青春岁月,在此过程,不仅做学生想做的,还能做我们想做的?”
王德华:估计是时代的问题了。当今学生思想意识变了,导师需要进行改变。只是我发现自己改变太难了啊。很多看不惯的事情,总是在你的眼前,怎能心不烦?当今为师,更是一种修行。
程老师:“今天一早,我把您的博文转成繁体,发给我在台湾的博士后指导老师,我们同样遭遇了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能在您文中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是确实描述了我们当下的心情。我也一直在想,我和学生的年龄差距还不算太远,是我太固执?还是我情商太低?入职之后,有老师善意提醒我不要太认真,要圆滑些,要学会应付。我一直没学会,也从来没想学,只是我现在也开始反思真的要从此要改变自己吗?我一贯坚持要么不做,要么就尽我最大努力去做好!如果真的是我的错,我也愿意让步和改变的。可能本无所谓对错,只是我想做个快乐读书人,我不能觉得烦,只能学着去理解和包容。 ”
王德华:我欣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达到了,境界一定不一般。我藏书不算少,不知是否有万卷,也没有功夫完全读完。但我确是走过万里路,感受也很深,以色列、南非、巴西、俄罗斯、希腊等风情人情、文化传统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有太多不同,文化的力量会感染着你,文化的差异也会激发你去思考一些问题。我欣赏这样的目标,读书人也应该有这样的目标。
程老师: “一路走来,总有贵人相助。一个善意提醒,一个举手之劳,一个推荐机会,一句温暖人心的问候 ......, 每每想起,总是有很多感动。所以希望在自己有能力回馈的时候,坚持做对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请。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做自己和别人生命中的贵人。”
王德华:我走到今天,完全是贵人相助,我的两位德艺双馨的导师,我的朋友,我的学生们。我的想法与你很是一致。在自己感动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去帮助他人,学着自己老师的样子,去指导自己的学生。总是以为这是有意义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看来不是这样,所以就有了困惑。
程老师:“不知道我现在改变是否来得及?我到底要怎样改变?变成不烦,却还能自我喜欢的自己?”
王德华:学生思想意识变化了,导师不改变是不可以的,改变是必须的。的确,该怎么改变呢?我们的骨子里血液里渗透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传统,渗透着我们父辈的为人处世原则,浸透着我们的导师的精神和素养。这些与当今大环境的文化是有冲突的,与当今社会的导向是有抵触的,自然与新生代的学生在意识形态和追求方面,必然有些冲突。如果随了社会,随了学生,那不需要导师去指导就可以实现,实现得会更快更好。导师是干什么的?即使限制在学问上,也要秉承严谨务实、实事求是,不可以粗心、编造甚至剽窃。学者,不可以没有良心,不可以昧良心。这,必然会有些困惑,也必然是一种痛苦和纠结。
程老师的疑问,我也没有答案,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做事的风格是要坚持的,做事原则是不可以放弃的。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可以改变,科学本质的东西不可以改变。我很欣赏“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力做好”的做事原则。前些日子,我跟我的学生交流,同样是这几句话,学生也赞赏这个原则。浮躁的环境下,尽力而为,做到专业,做到极致,是很艰难的。
我在研究组里一直提倡和坚持“快乐生活”的理念,直到今天。我自己困惑的是,我的理念使得学生和老师都尝到了“快乐生活”的苦果。很多次了,很想放弃。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我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至少我觉得我还是要坚持一些方面的。优秀好学有追求的学生,我还是会全力扶持。我还是相信,宽松的环境,宽容的氛围,是有利于优秀学生发展的。宽松导致散漫,宽容导致无礼,应该是少数。很多潜意识的东西,不是导师可以改变的,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结果,导师只能尊重和包容。
文化建立很困难,维持更难,放弃则很容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