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博士毕业当中学老师难道不是教育资源浪费吗?
(王德华)
【题目很容易误读,也找不到合适的题目表达这种复杂的感觉。为了避免误解,啰嗦几句:阅读此文,特别提醒请注意“优秀博士”,也就是程代展先生介绍的那类博士,很有科学研究的天赋,有培养发展的潜力。在当今博士大跃进时代,如果不能继续从事科研,如果立志从事中小学教育,尤其是要改革中国当今的应试教育模式、推广素质教育,无疑数量是越多越好。鼓励有教育理念的博士要争取掌控中小学教育的管理权。如果中国的中小学教师都是博士水平,那可以想象是一种什么状态。优秀的博士,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很好。不合格的博士,就不好说了。】
2008年年底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不想当教授,读博士干什么? 在文章中我的基本观点是: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当时就有很多博友不同意这个观点。
今天有博友在我的文章:导师的信念会很容易被一个失败所摧毁 下评论道: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社会培养人才的标准,社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应该与其社会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匹配。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造成人才浪费。其实这种浪费,不光是人才浪费,更加重要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 社会全方位的浪费!”
这几句话又勾起了我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共鸣。
初读程代展老师的“昨夜无眠”,就想说这句话。后又读到程老师的:我的反思,他在文章中的4点感慨,很有同感。对他的“我仍然相信, 一个博士生去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教育资源和人力的浪费”的观点,这些年来我也是一直纠结。尽管程老师对学生发mail 表示:“不管他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我都支持他”,他的字里行间里还是一种内心的纠结,文字表面上的温和,文字背后是多么得酸楚和无奈。
梁老师的 博士危机 ,可以显示出一种怎样的心焦和无奈?“拿博士学位搞科研不一定是最优秀学生的必选,也没有必要成为社会的宝塔尖。但获取博士这个最高学位的人应该成为国家精英。…. 我也真切的期望我们的社会可以跨过这个博士危机,让我们的博士在不远的将来能成为真正的社会精英。”
所以,我还是想专门表达一下观点,表示对那位博友意见的认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应该作为我们的培养理念。“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也是我们的用人的理念。社会应该树立向上的理念,一个社会鼓励和宣扬物质至上的理念,一定会出问题的。
【穿插一个逻辑看看:
高射炮可不可以打蚊子?
可以。
那我们单位就要高射炮打蚊子。
高射炮的用途是打蚊子的吗?
不是。蚊子拍可能更有效。
那么,怎么理解高射炮和蚊子拍的目的和功效?】
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当今的年轻人缺乏成人精神,缺乏责任精神,社会没有责任吗?年轻人还是应该有点精神的。诚然,衣食住行都成问题的“精神”也是很难的。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非常有潜力、引起导师眼光发亮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跟导师说,他将来的志向是做一名中学老师,在未来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导师会怎么做?还会按照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标准去培训吗?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中学老师和未来科学家之间选择,你作为家长该怎么办?理解万岁,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心态会有,这样的话也会说。那真的是发自您内心深处的声音吗?再说句抬杠的话,有多少中央党校毕业的学员去小学当政治老师的呢?当今的中小学中,有多少是海龟博士?再问一句的话,为什么去中学而不去小学?不去幼儿园?为什么选择北京而不去边远山区?为什么不去西部?答案是:北京的单位给工作和房子。房子,成了当今限制青年人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了。
衣食住行,这是人的基本追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追求,我们希望的是满足基本追求后,还有比这些基本追求更高的称之为理想的那种追求。
博士毕业当中学老师没有什么可质疑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我们要质疑的是什么呢?我们困惑的是什么呢?难道大家真不明白吗?说句让很多博士不满意的话,有些没有达到博士标准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们,我们是不希望他们进入科研或高校教师队伍的。反之,有些非常有潜力、有科研才华的博士,我们是真的希望他们能够进入科研行列、高校教师行列,并能够坚持在这个行列中发展。作为一名导师,有这样的情怀有错吗?看着心爱的学生逃离科研,心不痛吗?
我还是坚信,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目标一定不是中小学教师,不是村官,不是公司职员。当然,我们不会干涉学生的职业选择,也没有权力干涉。我更希望的是高校和科学院大学应该设立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之类的组织,职业规划和指导对于当代年轻人也许是很重要的。
我的理念是,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我们这个团队里,我只能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方向来培养,我不懂中小学教育,不懂公司商业运转和管理,就知道做科研那一点事情。我们谁都清楚,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一定不是每个毕业生都去做科学家的,也不是每个毕业生都去当教授的。这实在是一种解不开的结啊。
很多观点早就表达过了。科学网跟一个研究组差不多,新人(尤其是研究生)一批又一批的更替,所以也总是那么几个话题,但那几个话题也似乎是永远的话题。
旧文阅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